靖國神社就是這麼個東西
在這幾年的中日關係中,靖國神社好像是個特別重要的存在,特別是小泉純一郎上台以後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從而嚴重惡化了中日關係,反正中國人就沒有不知道這個“靖國神社”的。這到底是個什麼地方?是不是像傳說的那樣供了一座座侵華戰犯的牌位,是個陰氣沉沉的地方?
雖然一直在日本,但老冰也從來不去關心這個東西。因為老有朋友來問,也回答不出個道道,所以老冰自己去那兒看了看究竟。
這個靖國神社的曆史其實也簡單,1869年當時的兵部大輔(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大村益次郎提出來建個名叫“東京招魂社”的軍部神社來祭奠戊辰戰爭以後戰死的軍人,到現在這位大村的銅像還在靖國神社門外的廣場上立著呢。
10年後,“東京招魂社”改稱“靖國神社”。神社是日本神道的一種祭祀場所,稱呼各異,有神宮、大社和神社什麼的,全國到處都有。神社也分三六九等,最大的大哥大是“伊勢神宮”,其他的神社分為“官社”和“諸社”,前者與天皇有關或者是由國家出錢,叫“官幣”和“國幣”,再分大中小。這樣除“伊勢神宮”以外,神社裏麵最大的是“官幣大社”,最小的就是“國幣小社”,至於後者的“諸社”,那就是野雞,瞎混著活。二次大戰以後麥克阿瑟來了,搞政教分離,把那一套全給廢除了。但現在大家還是喜歡扯那個蛋以表示“咱們先前酷”。
這個“靖國神社”在所謂官社裏麵沒有歸到那幾類,而是一種特別的“勅祭社”,就是說別的不管隻管辦喪事。但那年月沒有什麼福祿壽升官發財,就成天死人了,辦喪事的發財。日本從1869年戊辰戰爭結束以後幾乎就一直在打仗,從來沒斷過死人,所以這個靖國神社倒是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了,在寸土寸金的東京也能弄到那麼大一塊地皮。
日本的治安挺好,平時看不到警察。可是一走進靖國神社,看到有大量的警車,到處都是全身戒備的警察。因為右翼組織的街頭宣傳車,簡稱“右街宣”成天在那兒鬧騰,警察就是來防止有人鬧事的。
所謂參拜靖國神社,就是從位於神殿右麵的一個叫做“參集殿”的進口進去,裏麵有上白下綠的神官來收“玉簽料”,就是香火錢,一般是1 000~10 000日元(打零工的工資基本上是800日元左右),再記上賬,這裏“記賬”的意思就是簽名。
一會有神官來帶路從參集殿的出口沿著大殿右麵的邊廊入大殿,出參集殿之前先要淨手,邊廊的盡頭站著一位全白的神官,神官手裏拿了一根棍子,前麵貼了不少白紙條,揮幾下算是驅邪,然後就左轉彎上正殿。
上了正殿以後,參拜客人在門檻外麵麵向裏麵跪好(盤腿坐著也行),那位神官跪在門坎裏麵,從懷裏摸出一張紙,拖著長腔朗朗念,不知道念的是什麼。應該是祭文,想來總是一些“死了就算死了,沒死就算還活著”之類的廢話真理,也沒空看身後,你就是伸個中指出來也沒人知道。
靖國神社的正殿裏麵什麼都沒有,就大梁上掛著一麵鏡子。日本神道不是偶像崇拜,這點挺邪門的,它供的神明無影無蹤,不知道什麼模樣,就一麵鏡子。你要看看鏡子裏麵有什麼,那就是你自己,所以弄到最後大家都是神了。
神官念完了祭文,從剛才的來路再折回去,剛才驅邪的地方,現在有一位神官給你一小杯日本清酒,喝完了整個儀式也就結束了,移動的距離不超過50米,時間大約5分鍾。
這裏要糾正一個概念錯誤,有人老是以為靖國神社供奉著什麼牌位什麼的,那是一個誤解。日本神道的神社本身就沒有什麼牌位的概念,不能拿佛教的規矩去套。但靖國神社確實有一個戰死者的名單,戰前是從陸軍省、海軍省來,戰後從厚生省來。用毛筆謄寫在紙上,叫做“靈璽簿”,平時存放在一個叫做“靈璽簿奉安殿”的倉庫裏,就在正殿的後頭,所謂“進了靖國神社”的意思就是上了那本名單,而“移出靖國神社”的意思也就是從那本名單上把名字抹了。
那麼死者怎麼進靖國神社呢?
首先靖國神社自己無權決定誰有資格來誰沒有資格來,它是接受政府衙門的名單,就是說政府衙門開出名單給靖國神社,靖國神社再到那個“靈璽簿奉安殿”把名單謄到那個“靈璽簿”上去,就算是“合祀”了。戰前和戰時主管的政府衙門是陸軍省和海軍省,基層部隊打完一仗一點人頭,啊,缺了某某某某某某,大概已經死了,就層層上報,一直報到陸海軍省,陸海軍省彙總核準後再把名單交給靖國神社。
戰敗了,陸軍省和海軍省被解散了,這送名單的活就歸了厚生省。陸軍省和海軍省成了厚生省的第一複員局和第二複員局,人還是原來那幫人。哪兒又發現了死人,經他們確認以後發名單給靖國神社。
這個靖國神社就這麼回事,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問題是那個靈璽簿上記著14名甲級戰犯的名字。但那玩意一般誰都看不到,也沒有人願意去翻那個名單,總共二百幾十萬人呢。靖國神社的真正問題其實不在這個神社,而在它的資料展覽設施,一個叫做“遊就館”的地方。
老冰一直有點看不起日本的媒體,認為它們有點傻乎乎的。但這次看了遊就館以後發現不能那麼說,日本人有時候也會耍點小聰明的。
遊就館是不是特別公開宣傳軍國主義呢?老冰可以負責任地向各位說,遊就館裏沒有一張照片和一句解說詞可以簡單地讓你捏住把柄,人家玩的是一種“春秋筆法”。這麼說吧,那個展覽對知道那段曆史的人沒用,洗不了腦,反而可以看到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但要是不知道那段曆史的小孩或老外,真能被它忽悠得暈乎起來。它自始至終就不說這些戰爭(僅比較大的就有戊辰戰爭、西南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中戰爭、太平洋戰爭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或者就是極為“簡明扼要”,舉個例子:
有一塊展覽板的題目是:“從日俄戰爭到滿洲事變”,二十幾年的曆史就隻有幾行字。為了公正,老冰在此將其全部譯出:
日俄戰爭的勝利和之後的韓國合並,雖然解決了(日本)的安全保障問題,但國際形勢並沒有停止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本著日英同盟的情誼,我國向德國宣戰,在攻占青島和南洋諸島的同時協力向地中海派遣艦隊以及出兵西伯利亞。大戰後,沒有批準國聯條約的美國想通過華盛頓會議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引進新秩序,但是中國從辛亥革命開始的民族意識和排外感情朝向了打破既有條約。在滿洲發生的排日運動和在滿日本人的危機感成為了關東軍主導發動滿洲事變,建設滿洲國的契機。
它又是怎麼來敘述“南京事件(NANJING INCIDENT)”的呢:
昭和12年12月,攻略了南京的鬆井司令官對麾下部隊散發了關於保護難民區和外國使領館的命令,承諾了“嚴肅軍紀,取締不法行為”。失敗了的中國軍隊紛紛湧到下關周圍,城裏的敗兵則脫下軍裝成為便衣隊進行搶掠。
在說到台兒莊時又不一樣了,你看到的隻是“包圍中國大部隊”的字樣;在介紹所謂“滿洲國”時,你能看到溥儀的大幅照片,看到偽滿旗,看到大量臉上樂嗬嗬的不知道是誰的照片,如果不知道曆史,大概真會以為那是個“皇道樂土”了。
這就是遊就館的手法:用真實的照片,真實的文物來指東言西,偷換概念。不提戰爭的起因,不提日軍的殘虐。世間公認日軍在亞太地區製造的萬人以上的屠殺案:南京大屠殺,新加坡大屠殺,馬尼拉大屠殺,巴丹死亡行軍和泰緬鐵道全是這樣既不是完全不提,也不是完全否認,而是不知所雲地在胡扯。
日本有個名詞叫做“遊就館曆史觀”,與之相對應的是“東京審判曆史觀”。遊就館煞費苦心就是要推翻東京審判的結果,就是想說那場戰爭,特別是太平洋戰爭,不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而是強加給日本的自衛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