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12日,俄羅斯成功發射了國際空間站服務艙“星辰號”,並與空間站聯合體順利對接。該艙使空間站能夠接待長期宇航考察組,加快了整個工程的建設。同年11月2日,美國人謝潑德與俄宇航員克裏卡廖夫和吉德津科成為國際空間站的首批長期住戶。
按計劃,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將是個“太空中的城市”,成為人類在太空中長期逗留的一個前哨。空間站主結構長88米,首尾距離110米,體積為1300立方米。它將包括6個實驗艙和1個居住艙、3個節點艙等,總重500噸。整個項目到2005年結束,空間站壽命在15年以上。
從“和平號”到國際空間站,人類外空探索事業承前啟後,薪盡火傳。
最早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又名“阿爾法”空間站,它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航天局的11個成員國共16個國家聯手籌建,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由多國合作建造的最大的空間工程。國際空間站的結構非常複雜、體積龐大,投資總額超過630億美元,由6個實驗艙、一個居住艙、兩個連接艙、服務係統及運輸係統等組成,是一個長88米,重約430噸的龐然大物。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裏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1993年11月1日,美國宇航局與世界上唯一擁有長期航天飛行經驗和向軌道運送大型物品經驗的俄羅斯航天局簽署協議,決定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1998年1月29日,15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了關於建設國際空間站的一係列協定和3個雙邊諒解備忘錄,計劃用9年時間建成國際空間站,到2006年全部建設完畢。
1994~1998年,美、俄兩國完成航天飛機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9次對接飛行。美國宇航員累計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2年,取得了航天飛機與空間站交會對接以及在空間站上長期進行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實驗和對地觀測的經驗,可降低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1998~2001年,美國和俄羅斯等國經過航天飛機、“質子”號火箭等運輸工具15次的飛行,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第二階段的裝配工作。2001~2006年,國際空間站完成裝配,達到6~7人長期在軌工作的要求。此階段先組裝美國的桁架結構和俄羅斯的對接艙段,接著發射日本實驗艙和歐空局的哥倫布軌道設施等。
目前,空間站已建成“曙光”、“星辰”等6個艙以及機械臂和太陽能電池等外部設施。最終建成的國際空間站包括6個實驗艙、1個居住艙、3個節點艙以及平衡係統、供電係統、服務係統和運輸係統,總重量約為500t。
其主要結構是:淤基礎桁架。它用來安裝各艙段、太陽能電池板、移動服務係統及站外暴露試驗設施等。於居住艙。它主要用於航天員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廁所、淋浴、睡站和醫療設施,由美國承擔研製與發射到太空。
盂服務艙。它內含科學儀器設備等服務設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羅斯研製並發射。榆功能貨艙。它內設有航天員生命保障設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如廁所、衛生設施等),以及電源、燃料暫存地等,艙體外部設有多向對接口,由俄羅斯研製並發射。虞多個實驗艙。其中美國1個、歐空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美國、日本和歐空局的3個實驗艙將提供總計為33個國際標準的有效載荷機櫃;俄羅斯的實驗艙中也有20個實驗機櫃。另外,日本的實驗艙還連有站外暴露平台,用於對空間環境直接接觸實驗。愚3個節點艙。它們由美國和歐空局研製,是連接各艙段的通道和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出口。此外,節點1號艙還可作為倉庫,用於存儲;節點2號艙內有電路調節機櫃,用於轉換電能,供國際合作者使用;節點3號艙為空間站的擴展留有餘地。輿能源係統和太陽能電池帆板。它們由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提供。餘移動服務係統。
它由加拿大研製。
裝配完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毅、高度為397千米的軌道上,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壽命最長的空間站
開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最終目的不是創造輝煌和連篇不斷地譜寫光彩奪目的史詩,而是全麵、深刻地開發和利用宇宙資源。為實現這一目的,一方麵必須發展一種通向太空的經濟高效的常規運輸手段,另一方麵就是要建立永久性航天基地。“空間站”就是向這種永久性的航天基地發展的過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