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飛船則具有結構簡單、技術成熟、研製周期短、成本低等特點。因此,選擇載人飛船還是航天飛機,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要根據本國國情、國力等來做決策,我國就是根據國情、國力等走載人飛船的道路,走高起點的載人飛船道路!事實證明是正確的。而能重複使用的載人飛船正在考慮之中,它的出現隻是時間問題。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的第2架航天飛機,“挑戰者”的名字來源於英國海軍的一艘研究船,19世紀70年代,該船曾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航行過。
同其前任一樣,“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為美國的航天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82年,“挑戰者號”開始正式服役,在完成了9次成功飛行後,1986年1月28日,載著7名成員的“挑戰者號”在發射73秒後爆炸,這一慘劇震驚了世界。其實,“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最初隻被設計為用於進行可靠性測試(STA-099)。在當時的條件下經過減重改進後的機體結構根本無法通過計算得到每一部件的受力情況,因此唯一保險的方法就是利用實驗進行測試。“挑戰者號”最初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1978年2月4日,羅克韋爾公司完成“挑戰者號”主框架後送交洛克希德公司第42車間進行結構測試,實驗在專門為航天飛機設計的重達43t的試驗台上進行了11個月,試驗台上有256個液壓杆,作用於836個載荷作用點,在計算機的控製下,基本可以模擬航天飛機在發射、爬升、入軌和著陸時的載荷狀態。3個100萬磅重的液壓裝置模擬主發動機的推力。此外,還進行羅克韋爾公司原本被授權花費26億美元建造兩架航天飛機用於靜態測試。1978年,美國政府決定不把“企業號”投入運營,這將導致當時的美國隻有“哥倫比亞號”一艘可用的航天飛機。1979年1月29日,NASA決定同羅克韋爾公司追加合同,將“挑戰者號”改造為用於太空飛行的航天飛機。“挑戰者號”於1979年11月7日返回羅克韋爾公司,開始了轉為專用軌道飛行器的過程,這次改動規模仍非常大。為了將“挑戰者號”上原先安裝的偽成員艙改為可用,機身要進行大改;而機翼也必須經過加強才能抵消實驗測試帶來的破壞;座艙中還要加入兩個顯示屏。
“挑戰者號”空重70.5噸,裝上發動機後重79.43噸,比“哥倫比亞號”
輕1.31噸。發生爆炸之前,“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共完成了9次飛行,在軌道上飛行了987圈,太空飛行時間為69天。
太空望遠鏡和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
地球周圍被一層厚厚的大氣所包圍。這層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根本。
沒有它,地球就會像月球那樣成為一個沒有生命的死寂世界。但是,這層厚厚的大氣卻為天文觀測設置了重大的障礙。這層大氣使天文觀測受到歪曲,使精確度大打折扣。天文學家為了盡量減少大氣層的影響,往往要把天文台建築在人跡罕至的高山上,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在那裏可以得到比較多的晴天,具有比較穩定的大氣環境,為天文觀測創造有利的條件。然而,即使是在高山上也遠遠比不上將望遠鏡架設在地球軌道上來得好,它不僅可以比在地麵看到更多的天體和細節,而且觀測的距離會更深遠。為此,美國航空航天局決定要建造這樣一架架設在太空中的天文望遠鏡。
太空望遠鏡要完成的使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測定宇宙的距離;二是測定宇宙的年齡,因為太空望遠鏡若能看到一百多億光年或更遠的地方,那或許就能看到一百多億年的情景;三是洞察宇宙的命運,宇宙怎樣發展下去;四是推測宇宙星係的變化,因為有了太空望遠鏡,就能使我們看到不同年齡的星係,從而可以描繪出星係變化的圖像;五是尋找地球以外的行星係,也就是去尋找其他的太陽係。現在已知銀河係中就有2000億顆恒星,除了太陽係難道別的恒星周圍就沒有行星?若有行星,那麼這個“新太陽係”中是否也有生命?有了太空望遠鏡,肯定會找到類似於人類居住的太陽係,因為它“站得高,看得遠”;六是探測黑洞,由於黑洞有無比巨大的吸引力,能把周圍一切物質吸進去,因此對黑洞無法直接觀測,隻能通過黑洞的溫度變化和能量輻射被太空望遠鏡偵察出來;七是探測類星體,類星體處在十分遙遠的空間,很難看到它的本來麵目(在地麵上觀測,類星體隻是一個點),依靠太空望遠鏡或許能揭開它的神秘麵紗;八是從太空中觀測太陽係,比在地球上觀測要清楚得更多更多。還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探測內容。可以這樣說,太空望遠鏡肩負著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宇宙太空的重大使命。
“哈勃太空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是美國航空航天局主持建造的一座巨型空間天文台,也是迄今為止在天文觀測項目中投資最多、最受關注的一架太空望遠鏡。為紀念傑出的天文學家哈勃而定名為“哈勃太空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