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6號”於1969年1月10日發射,同年5月17日到達金星。著陸艙一直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麵10~12千米。
1970年8月17日,蘇聯發射了“金星7號”,並於1970年12月15日到達金星。該飛船的著陸艙能承受180個大氣壓,因此成功地到達了金星表麵,成為第一個到達金星實地考察的人類使者。傳回的數據表明,溫度高達470益。
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氧、氮等氣體。至此,人類撩開了金星神秘的麵紗。
1972年到達金星表麵的“金星8號”化驗了金星土壤,還對金星表麵的太陽光強度和金星雲層進行了電視攝像轉播,金星上空顯得極其明亮,天空是橙黃色,大氣中有猛烈的雷電現象,還有激烈的湍流。
1975年至1984年是金星探測的高潮期。1975年6月8日和14日先後發射了“金星9號”和“金星10號”,於同年10月22日和25日分別進入不同的金星軌道,並成為環繞金星的第一對人造金星衛星。兩者探測了金星大氣結構和特性,首次發回了電視攝像機拍攝的金星全景表麵圖像。
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蘇聯又發射了“金星11號”和“金星12號”,兩者均在金星成功實現軟著陸,分別工作了110分鍾。特別是“金星12號”於12月21日向金星下降的過程中,探測到金星上空閃電頻繁、雷聲隆隆,僅在距離金星表麵11千米下降到5千米的這段時間就記錄到1000次閃電,有一次閃電竟然持續了15分鍾。
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先後上天的“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其著陸艙攜帶的自動鑽探裝置深入到金星地表,采集了岩石標本。
研究表明,金星上的地質構造仍然很活躍,金星的岩漿裏含有水分。從二者發回的照片知道,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地表的物體也是橙黃色的。“金星13號”著陸區的溫度是457益,“金星14號”的著陸地點比較平坦,是一片棕紅色的高原,地麵覆蓋著褐色的沙礫,岩石層比較堅硬,各層輪廓分明。“金星13號”下降著陸區的氣壓是89個大氣壓;“金星14號”下降著陸區為94個大氣壓,這樣大的壓力相當於地球海洋900米深處所具有的壓力。
在距離地麵30~45千米的地方有一層像霧一樣的硫酸氣體,這種硫酸霧厚度大約25千米,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探測表明,金星赤道帶有從東到西的急流,最大風速達110米/秒,金星大氣有97%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氮、氬及一氧化碳和水蒸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的金星大氣,好似溫室的保護罩一樣,它隻讓太陽光的熱量進來,不讓其熱量跑出去,因此形成金星表麵的高溫和高壓環境。
1983年6月2日和6月7日,“金星15號”和“金星16號”相繼發射成功,二者分別於10月10日和14日到達金星附近,成為其人造衛星,它們每24小時環繞金星一周,探測了金星表麵以及大氣層的情況。探測器上的雷達高度計在圍繞金星的軌道上對金星表麵進行掃描觀測,雷達的表麵分辨率達1~2千米,可看清金星表麵的地形結構,成功繪製了北緯30毅以北約25%金星表麵地形圖。
1984年12月蘇聯發射了“金星-哈雷”探測器,1985年6月9日和13日與金星相會,向金星釋放了浮升探測器——充氦氣球和登陸艙,它們攜帶的電視攝像機對金星雲層進行了探測,發現金星大氣層頂有與自轉同向的大氣環流,速度高達320千米/小時,登陸設備還鑽探和分析了金星土壤。“金星-哈雷”
探測器在完成任務後利用金星引力變軌,飛向哈雷彗星。綜觀蘇聯金星探測的特點,主要是投放降落裝置考察,以特殊的T藝戰勝金星上高溫高壓,取得了金星表麵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2.美國的金星探測後來居上
蘇聯航天技術的輝煌成就,極大地刺激了美國人。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宇航局根據肯尼迪總統提出的登月計劃,全力開展探月活動;但又看到蘇聯對金星的探測活動,格外著急。美國當局立即決定分兵兩路,在實施登月的同時,拿出一部分力量來探測金星。
美國於1961年7月22日發射“水手1號”金星探測器,升空不久因偏離航向,隻好自行引爆。1962年8月27日發射“水手2號”金星探測器,飛行2.8億千米後,於同年12月14日從距離金星3500千米處飛過時,首次測量了金星大氣溫度,拍攝了金星全景照片,但由於設計上的缺陷,在探測過程中,光學跟蹤儀、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組和遙控係統都先後出了故障,未能圓滿執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