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總不乏戲劇性,據當年擔任蘇聯航天泰鬥科羅廖夫第一助手的切爾托克院士近來在莫斯科透露,在那次震驚世界的航天發射中,蘇聯航天設計師的主要目的是進行洲際導彈發射實驗,送人造衛星上天隻是順便的搭載實驗而已!
原來,蘇聯航天設計師們隻想盡快打造一枚能攜帶核彈頭並能達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那時,麵臨這項主要任務的蘇聯航天設計師們根本瞧不上實驗攜帶的人造衛星,認為它不過是顆圓鐵球、“小玩具”,不會有太大的用途。因此,衛星發射上天的消息會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是蘇聯航天設計師們根本沒想到的。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試驗失敗了,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卻上天了!蘇聯也因此戴上了“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的桂冠。
不久,為了給載人航天預做試驗,蘇聯又發射了第一顆載有名叫“萊依卡”的小狗乘坐的“衛星”2號人造地球衛星。據有關報道,當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被蘇聯這個強勁的對手的驚人之舉驚呆了,整個美國航天界為此整整反省了一周。
第一艘航天飛機
1976年9月17日,人類曆史上第一架航天飛機被拖出了羅克威爾的帕瑪戴爾總裝大樓。這架編號為101,取名“企業號”的航天飛機是美國航天飛機計劃中第一架原型機。“企業號”航天飛機長37.2米,寬23.8米,高17.4米,空重72.6噸,載荷艙長18.2米,寬4.6米,能將29.5噸重載荷送上370~1110千米高的空間軌道,並可從空中帶回1.45噸重載荷。在具有輔助電源的前提下,可在太空停留30天,並可執行各種太空使命。“企業”號航天飛機如今已經退役,在完成了它的測試使命並進行過一係列遍及海外多國的展示之旅後,美國政府將其捐給史密森尼學會作為館藏。
第一艘載人飛船
“水星號”飛船(Mercuryspacecraft)美國第一個載人飛船係列。飛船由圓台形座艙和圓柱形傘艙組成,在發射時,水星號飛船的頂端還有一個高約5米的救生塔。在座艙外麵大鈍頭處覆蓋一層很厚的防熱材料。飛船返回前點燃製動火箭,然後拋棄製動火箭組合件,再入大氣層,下降到低空時打開降落傘,航天員與飛船一起濺落在海上,由直升機和打撈船隻回收。1961年5月5日“水星號”飛船進行了首次亞軌道載人飛行,運行中航天員曾試驗使用手控裝置保持飛行路線,進行滾動和偏航飛行,拍攝了地球陸地構造、氣象雲圖和天體等照片。美國第一個載人飛船係列從1961年5月至1963年5月共發射6艘。前兩次是繞地球不到一圈的亞軌道飛行,後4次是載人軌道飛行。主要目的是試驗飛船各種工程係統的性能,考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人在失重環境中的工作能力以及對發射和返回過程中遇到超重的忍耐力等。
“水星”飛船是美國的第一代載人飛船,總共進行了25次飛行試驗,其中6次是載人飛行試驗。“水星”飛船計劃始於1958年10月,結束於1963年5月,曆時4年8個月。“水星”計劃共耗資3.926億美元,其中飛船為1.353億美元,占總費用的34.5%;運載火箭為0.829億美元,占總費用的21.1%;地麵跟蹤網為0.719億美元,占18.34%;運行和回收操作費用為0.493億美元,占12.6%;其他設施為0.532億美元,占13.46%。“水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載人空間飛行的突破,把載一名航天員的飛船送入地球軌道,飛行幾圈後安全返回地麵,並考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人在失重環境中的工作能力。重點是解決飛船的再入氣動力學、熱動力學和人為差錯對以往從未遇到過的高加速度和零重力的影響等問題。
“水星”飛船總長約2.9米,底部最大直徑1.86米,重1.3~1.8噸,由圓台形座艙和圓柱形傘艙組成。座艙內隻能坐一名航天員,設計最長飛行時間為2天,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為34小時20分,繞地球22周。“水星”計劃的6次載人飛行共曆時54小時25分鍾。
“水星”飛船的姿態控製係統以自控為主,另有兩種手控方式作為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