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2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3誰記去作奇傳?
【注釋】1偈:佛經中的唱詞稱偈,是梵語“偈陀”的省略說法,多以四句為一偈。
2紅塵:繁亂鬧世的飛塵,借指爭權奪利的鬧世。
3倩:同“請”,請人做事。
【譯文】我沒有能力去修補那殘破的青天,卻又白白地降生到人世間這麼多年;這塊石頭上記述的是我生前身後的親身經曆,請誰把我的故事抄去代為流傳呢?
【賞析】偈的語言一般淺顯易懂,但寓意卻是比較深的,這首石上偈也是如此。這是作者依托神話的形式表明《石頭記》創作緣由的一首序詩。他在小說的楔子中借頑石說自己不能匡世濟時,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隻好轉而著書。以頑石為喻,表明自己不隨波逐流的錚錚傲骨。所謂“無材”,貌似自慚,實則自負,也是作者的憤激之言。
“倩誰記去作奇傳”,這句詩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苦悶感。曹雪芹捏造出“石頭”這一神話形象,不但為小說增加了神秘氣氛;同時,在石頭、作者、寶釵、黛玉之間形成種種微妙而複雜的關係,極大地拓展了敘事的空間,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題絕(第一回)
滿紙1荒唐2言,一把辛酸3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注釋】1滿紙:每一張紙,此處指作者的書稿。
2荒唐:(思想、言行等)錯誤到使人覺得奇怪的程度。這裏指作者認為自己所敘述的人和事會被別人認為是不合常理、無法理解的。《莊子-天下篇》:“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
3辛酸:辣味和酸味,比喻書中蘊含的悲痛苦楚的意義、旨趣。
【譯文】全書都是我荒唐無稽的言辭,然而此中卻浸透著我辛酸的眼淚!都說作者過於癡情了,有誰能品透我寄寓在字句中的五味?
【賞析】石頭“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小說創作緣起,是荒唐的;小說中有“太虛幻境”、“風月寶鑒”的故事情節,也是荒唐的;賈寶玉的一言一行,都蘊含著真情,這在“正常”的社會中人看來,也是“荒唐”的舉止;小說表麵上把悲劇命運說成是情根夙孽、償還冤債等等,也都帶有“假語村言”的性質,即所謂“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是說其中包含著種種血淚辛酸的真實感受。“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者訴說的是他難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苦衷。但是他依然“癡”心不改,辛酸地回憶著一個個曾經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如今卻漸行漸遠的女子的身影,心中血、眼中淚,豈不正像書中女主角黛玉那樣,直到淚盡而逝嗎?如果我們不能準確理解曹雪芹的創作緣起,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這部不朽之作的全部價值和意義了。
太虛幻境1對聯(第一回)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注釋】1太虛幻境:典出《莊子-外篇-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又雲: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是以不過乎昆侖,不遊乎太虛。”太虛幻境是莊子所謂的“載道”之境,在《紅樓夢》中則是作者虛構的仙境。
【譯文】把虛假的東西當作真實的事物,真的反而就成了假的;把原本虛無的不存在的東西當作真實存在的,“有”反而就成了沒有。
【賞析】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詩的語言,提醒大家讀此書要領會其中深意,不要惑於假象而迷失真意,更不要迷戀那些紅塵假象,所謂“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甄士隱夢中所見的這副對聯,在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也曾同樣看到了。作者為什麼讓它兩次出現呢?當然是著意強調,同時也借此點出甄(真)家的遭遇和結局是賈(假)家的的縮影,甄士隱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很顯然是作者的替身。所以,作者所謂的真與假、有與無,全在讀者的解讀之中。
小說中借“假語”、“荒唐言”將政治背景的“真事隱去”,用意是為了避免文字之禍。如說曾“接駕四次”的江南甄家,也與賈府一樣,有一個容貌、性情相同的寶玉,後來甄家也像賈府一樣被抄了家,這些都是作者故意以甄亂賈,以假作真。
癩頭僧瘋話(第一回)
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1空對雪澌澌2。
好防3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4時。
【注釋】1菱花:菱角花。古銅鏡中有六角者形似菱花,或背後刻有菱花者,皆為菱花鏡,多為女子梳妝用具。此處隱指英蓮被薛家搶去後改名為“香菱”,故稱之。
2雪澌澌:澌澌,擬聲詞,形容雪落的聲音。
3好防:認真提防。
4煙消火滅:比喻事物的消失、不見蹤跡。
【譯文】現如今你對她嬌生慣養,多麼令人可笑;她日後就像一支生長在飛雪飄舞的冬天的菱花,受盡百般煎熬;小心提防著元宵佳節過後,煙消火滅的時候就會到了。
【賞析】這首詩中的預言,基本上都在本回得以應驗,隻有第二句“菱花空對雪澌澌”,是英蓮一生命運的寫照,含義較為隱晦。
菱花,隱指香菱。雪,諧音“薛”,指薛蟠。菱花本應開於夏日,卻偏偏遇到大雪(冬季),喻示著香菱生不逢時,所遇非偶。同時,菱花也可理解為鏡子的代稱。密集灑落的雪花澌澌作響,打破了周遭世界的寧靜,而這一切不過是鏡中的幻相。這幅畫麵,形象地傳達了作者人生如夢的感受。甄家的“煙消火滅”,正是賈家結局的暗示與伏筆。
中秋對月口占五言(第一回)
未卜1三生2願,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3,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4?
蟾光5如有意, 先上玉人6樓。
【注釋】1卜:占卜、預測。古代人們常用來預知結果的一種迷信行為。
2三生:佛教用語,包括前生、今生和來生。唐代袁郊《甘澤謠-圓觀》記載了一個“三生石”的傳說:圓觀與李源相友善,曾相約死後十二年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相見。十二年後,李源如約來到寺前,聽一牧童口中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原來,這牧童就是圓觀的後身。這是一個以前世今生為題材的宗教故事,後多引申指男女姻緣。
3斂額:皺緊眉頭,形容愁悶的樣子。
4月下儔:指婚配。儔,伴侶。
5蟾光:月光。傳說月中有三條腿的蟾蜍,因而古代詩人常用玉蟾代指月亮。
6玉人:指所思念的女子。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雲:“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譯文】前途未卜,功名未就,一段新愁卻又湧入心間;煩悶時常常皺眉思念,回憶她幾番回首,莫非對我有情?夜風吹來,我望著自己孤獨的身影而自憐,明朗的月光下,誰能夠做我的侶伴?明月啊,如果你懂得我的心意,請先照進姑娘的繡樓,代我把情意傳。
【賞析】詩中所指的“玉人”即甄家丫鬟嬌杏。當時丫鬟嬌杏猛見房中的陌生人,感到奇怪,回頭看了他一兩次。於是,賈雨村以為對方是有意於他,還“自謂此女子必是個巨眼英豪,風塵中之知己”。詩歌活畫出這個急於飛黃騰達的窮儒生的心態,令人可笑可憐。
這首五律,從文字技巧上看,還是相當工穩的。起、承、轉、合,皆合法度。對仗多用流水對,氣脈流暢。將別是首聯,用對偶起而令人不覺。“一段愁”三字,借李白詩意暗切詩題,尤見功力。賈雨村不久便赴考中了舉,為官貪酷被黜後,還受聘在林如海家中當塾師,教林黛玉功課。可見其學識與文字根基是相當不錯的。作者以忠於現實的筆觸刻畫這一人物形象,同時,也寫出了他自作多情的心理。在摹擬其吟詠時,也充分注意到這些並將其真實地表現出來。
詠懷一聯(第一回)
玉在櫝中求善價1,釵於奩內待時飛2。
【注釋】1玉在櫝中求善價:櫝,木箱、木匣。《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木匣中保存它,還是找一個好商人賣掉它?”孔子說:“賣掉啊!賣掉啊!我會等待一個好商人啊!”“賈”又通“價”,也可理解為“好價錢”。
對待美玉,“韞櫝而藏”與“求善賈”本來是兩種不同的處置方法。在這裏,把這兩種方法統一起來,意在暗示賈雨村現在的處境和將來的命運。尚未去應試的賈雨村自比美玉,自視甚高,急於得到封建統治者的賞識。
2釵於奩內待時飛:奩,是婦女盛妝飾用具的匣子。“待時飛”,傳說漢武帝時,有神女留下玉釵,到昭帝時,有人想打碎玉釵,打開匣子,隻見白燕從匣中飛出,升天而去。運用此典,借以暗示賈雨村有朝一日要飛黃騰達。
【譯文】美玉盛在匣中,等待賞識它的商人。金釵放在妝奩中,伺機飛上天去。
【賞析】曹雪芹運用語言,長於“機帶雙敲”,一語雙關。“求善賈”、“待時飛”,一聯之中毫無痕跡地嵌入了“賈雨村”三個字,因為他“姓賈名化,表字時飛”。賈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他原是“仕宦之族”,一心“求取功名”,不甘“久居人下”,在葫蘆廟棲身時所作的兩詩一聯,正是他追求顯貴野心的自我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