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總是拖拉推遲,叫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原因有很多種,這裏講其中一種:
開始工作一陣子以後時候,惴惴不安,很多事還在摸索中,怕自己做錯了,或者做得不好。慢慢地發現自己經常拖延,該幹的事兒找各種理由拖著不幹,尤其是比較勞民傷財的大項目--既然預期會有些困難,需要花多些時間和精力,就偏挑其他的小事做,尤其是根本不緊急的小事。拖啊拖,直到死線(deadline)漸漸降臨,才著急起來,拚了老命趕出來。當然基本上也能按時完成,但從頭到尾都忐忑不安,越拖越內疚,越沒勇氣去碰那件大任務。如此周而複始,總之過程很不愉快。
不光於我,這種現象似乎挺普遍的,有好幾個人告訴過我,還有人自稱享受那個緊張害怕的壓力感,以習慣拖延趕死線為樂。至少我自己是樂不出來,也沒覺得享受,但這個拖拉的習慣改起來還賊難。
為什麼人會做這種吃力不討好,跟自己過不去的事兒呢?但凡有人偏要跟自己過不去,常常是因為在下意識裏有什麼原因阻礙著看似合理的做法,而把人引上彎路。給自己添麻煩的拖延症經常來源於完美主義的習慣。我們都知道完美主義者是啥樣兒的人,他們一般競爭心很強,很喜歡跟親戚朋友、同行鄰居或者不相幹的人攀比,一般事業很成功,麵麵俱到,外表上是人人都羨慕的天之驕子。但他們總是抱怨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比誰誰在啥啥方麵還不如,目標還很遙遠,自己的成就還遠遠不夠。他們比較容易焦慮,需要時刻感覺到生活裏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控製之下,如果遇到意料之外的狀況就會特別緊張和悲觀。最重要的是,出了點什麼小問題,立刻不假思索地責備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坦白了吧,我本人就有這種傾向。過去上學時更嚴重,工作了這些年,終於漸漸被現實教會了不少道理,發現完美主義的破壞性。這些習慣是根深蒂固的,一時半會兒也改不掉,但還是可以慢慢地提醒自己,慢慢地在實踐中訓練。跟完美主義對立的好習慣,我管它叫不完美主義(imperfectionism)。我的長期計劃就是做一個不完美主義者(imperfectionist)。
完美主義在我們這代中國人裏特別常見,我認為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分數至上的教育,一個人的價值完全由考試決定,考試的高分成了交易的籌碼,把我們訓練成巴甫洛夫的狗,滿腦子灌輸了“有誌者事竟成”的理論。相信幸福感是拿“成就”交換來的,而“成就”是我自己可以控製的。如果不幸福,那肯定是成就還不夠,所以,那肯定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等等,完全跟現實脫節的理論。在大腦深處有個細小的聲音不停地鞭策著我們:“隻要你完美了,無缺點了,就萬事大吉了。”當然,這個美好的彼岸天堂,誰也沒見過,隻存在我們的想像中,怎麼做牛做馬都達不到。但這又似乎那麼近,唾手可得:隻要工資再多一萬塊,隻要下一個對象願意跟我結婚,隻要再升一級,隻要再瘦五斤,隻要……我就滿足了,再也不會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