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有一顆精進心,你會更成功(1 / 3)

佛說:色彩鮮豔美麗而沒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給戴它的人帶來多大的快樂;聽到嘉言而不去身體力行,也是沒有多大益處。

進荀子《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每天精進一點點,是鑄就你事業成功大廈的基石,是你立身於世界的墊腳石,更是你人生道路上的鋪路石。這一點點的進步裏麵,有汗水,也有掌聲,有淚水,也有鮮花。

參禪

禪是社會的,大眾的,是大自然中共有的,宇宙中原有的。禪,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們眼前、左右,在我們的心底。

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從衣食住行處尋個著落。那麼,一屈指,一拂袖,行住坐臥,無一不是禪。

火鉗禪

有兩個禪僧來參趙州從諗禪師。趙州不管新來的還是舊相識,都讓他們喝茶去。坐在一旁的當家師(監院)不明白,趙州說,你也給我喝茶去!寺院裏還有一大套各種各樣喝茶的儀式。因此,可以說,禪僧大概是世界上最愛喝茶、最會喝茶的人群了。

山下的岔路口開了一座茶館,生意十分興隆。這裏既不是交通要衝,也不是集鎮鬧市,開茶館的是個五六十歲的老太婆。慕名而來的茶客,也大都是些出家的和尚。為何茶館能開得紅紅火火?

岔路口附近的山上有一座規模宏大的禪寺,所以,來喝茶的僧人眾多也就不算什麼怪事了。可是,有的禪僧還跑了幾千裏趕來喝茶,這恐怕就不像一碗茶水這樣簡單了。

原來,他們聽說開茶館的老太婆見地高明,禪法了得。

對於茶客,老太婆遠遠看一眼,馬上就知道誰是為了喝茶,誰是為了窺探她的禪功。一心一意來喝茶的人,她笑臉相迎,熱情招待。若是遇到那些為禪來的人,老太婆總是神秘兮兮的一笑,用眼神示意他到屏風那邊。看她那神態,仿佛要將秘不二傳的佛法禪告訴你。

屏風那邊是灰塵紛飛的爐灶間。可是,卻有不少禪僧悄悄地、興奮地來到屏風後邊,準備洗耳恭聽。這時,老太婆總是順手拿起捅爐子的火鉗,毫不留情地敲在他們的光頭上。

還真的有人在老太婆當頭棒喝下豁然大悟了,滿麵笑容而去;不悟的人也不肯說挨了火鉗,隻能笑而不宣。

同是微笑,滋味不同,酸甜苦辣,一切都在不言中。

禪茶一味,禪,就在茶裏!你不老老實實喝茶,細細品味生活中的禪機,額外尋找什麼禪?隻能找到火鉗禪!可是,偏偏很少有人能抵禦住“屏風那邊”的誘惑。因為他投機取巧之心不死,總是幻想天上掉餡餅。為了臆想中的餡餅,往往掉進形形色色的陷阱。頌曰:

心外無法,心外無禪。

觀照自心,滿目青山。

坐禪不能入定

唐開元年間,有個潭州禪師名叫智隍,曾在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參學。後歸長沙盧山寺,致力於坐禪,常時入定。他的聲名遠播。

當時,另有一位禪師,他到曹溪慧能大師門下參學30年。最後他離開曹溪北返。在路上經過智隍所居的地方,便造訪智隍說:“聞尊者常時入定。當你入定時,有心入呢?還是無心入呢?若有心入,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也,可以像你一樣的得定;若無心入,則一切無情草木瓦石也能入定。”

智隍回答說:“當我入定時,不見有無之心。”

這和尚便說:“如果你不見有無之心,即是常定,既為常定;何有出入。”

智隍無辭以對。便問:“你說你從能大師處來。能大師教了你什麼?”

這和尚回答說:“據我師所說,不定,不亂,不坐,不禪——此乃如來禪。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靜不明,非有非空,不住中道,不作,無所得,然而自在無礙,佛性無所不包。”

智隍聽了這一段話以後,立刻大悟,歎息說:“這30年我是白坐了!”

慧能禪宗始終認為,坐禪不能入定。因為太執著於追求佛性,反而一無所得。佛性無所不包,無處不在,隻要你放下那顆執著心,它就自然呈現。

坐禪的目的

從前,有個賣豆腐的人,每天都送豆腐到寺院,成了寺院的常客。一天,他像平常那樣送來了豆腐,看到寺院的師父們都在專注地打坐。賣豆腐的人心想:“我整天都在忙著賣豆腐,真是羨慕他們有時間可以坐下來打坐。今天時間還早,我也學學他們,在這兒坐一會兒。”

賣豆腐的十分開心地進入禪堂,他心無雜念,一心一意地打坐。過了一段時間,他如獲至寶地歡呼道:“真想不到,打坐還有這樣神奇的功效!”

禪師問道:“什麼功效,居然如此開心。”

“現在你知道坐禪的功效了吧?不用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隻管打坐。”如淨禪師說道:“坐禪不是沉思冥想,更不是發呆,安然穩坐於自己的法性之座,你就能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了。”

如淨禪師繼續說道:“隻要我們肯努力下工夫,等到內心平靜,自然能夠湧現出朗朗的明月,紛亂的念頭平息了,清明的靈性就自然顯現出來。坐禪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身心解脫,把我們虛妄的心脫落盡淨。坐禪的人,將他們的生命投注於禪坐之中將消滅動蕩的身心,虛妄的世界。在永恒無限的靜坐中,將清靜的本心,流入無限的時空,從而達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脫的境界。”

我們為了求得身心的解放,而去坐禪,想把內心的欲念,虛妄完全脫落盡淨。不過要真達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脫的境界,還是需要自己的內心世界真是這麼想,而不是表麵做給人看的。

參禪60年,開悟一瞬間

有位年老禪僧參禪一甲子,出家數十年,未求慧解,又未開悟,經常悔恨不已。一天,見一青年法師和他人論說四聖諦之理,心生欽佩,便很誠懇地向青年法師請求開示。青年法師戲謔老禪僧道:“你隻要天天以美食供養我,我一定教你證悟的法門。”

老禪師求道心切,真的以上等美食天天供養青年法師,時日一久,青年法師因老禪僧要求開悟,老是說時日無多,不能再等下去了。青年法師想再和他惡作劇一番,因此說道:“好!你跟我來!”

青年法師帶老禪僧進一空屋,至一角落,叫年老禪僧蹲下,用楊柳枝點其頭說道:“這是須陀洹果!”

老禪僧一心專誠,係念不亂,當下真的即獲得初果。

青年法師再道:“你雖得初果,卻有七生七死,起來,到另一個角落!”

老禪僧到另一個角落蹲下,青年法師又點其頭說道:“這是斯陀含果!此果尚有往來生死,起來,到另一個角落!”老禪僧到另一個角落蹲下,青年法師點其頭說道:“這是阿那含果!已證不還,但在色無色界受有漏身,念念是苦。起來,到第四個角落!”禪僧到第四個角落蹲下,青年法師點其頭道:“這是阿羅漢果!生死已了,好啦!”

老禪僧此時已證得阿羅漢果,歡喜無量,向青年法師頂禮,更設許多美食供養青年法師。

青年法師慚愧似的說道:“我跟你開玩笑的,你別再認真了。”

老禪僧此時更加誠懇地說道:“我真的已經證阿羅漢果了,不是開玩笑的。”

年老禪僧,參禪60年,未能開悟證果,總是機緣未契,青年法師拿他取笑,實屬不該,但反而為老年禪僧助長了禪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老禪僧對禪道60年的堅持,可謂行有餘力,後對青年法師的恭敬供養,崇尚慧解,“行解並重”,開悟證果就易如反掌了!

參禪之本在修心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日打坐,便問道:“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

“我參禪啊!”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禪不可躺臥嗎?”

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迷茫了。

慧能禪師緊接著說道:“禪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一種身心極度寧靜、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定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即散亂;如離開一切物象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隻因為被外界的物象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問:“那麼,怎麼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理愚癡,處處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癡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利和功勳對於生命來說隻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隻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隻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弟子終於醒悟,禪師的話像暮鼓與晨鍾喚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裏的人。

參禪的關鍵並不在於打不打坐,而在於你怎樣去修心,隻有心先行進入禪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禪,即成佛。生於凡塵,能修得心平氣閑神靜著實不容易。常人皆希望忘卻煩惱,尋找內心的平靜,但卻始終放不下現實的欲望和雜念,所以也沒法使內心清淨。然而唯心靜才能去俗念,方能得慧性,成正果。

修禪先從靜始。一個人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隻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禪坐的最終目的,是將我們的生命投注於禪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動蕩的身心、虛妄的世界坐斷消滅,在永恒無限的靜坐中,將清淨的本心,流入無限的時空,從而達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脫的境界。

踐行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實踐一句名言,比看千句來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