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你自己:68條人生經驗助你心想事成69(1 / 3)

人活著,不是為了不停地趕路

為什麼你這麼忙卻沒有效率

繁忙緊張的工作和生活,經常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做業務的,要不停地打電話,奔忙於客戶之間;坐辦公室的,上司分派下的工作讓你永遠做不完;做領導的,不得不麵對數不清的會議和等待處理的大小事務……好像永遠有做不完的工作。

你的時間永遠不夠用,自己早已是精疲力竭,結果卻總是完不成手頭的工作。因此上司、同事、家人都對你不滿意,甚至連你自己也對自己開始不滿意。為什麼這麼忙,卻沒有效率?其實,這就是掉入了忙就一定有效率的圈套。

一般來說,造成忙卻沒有效率的情況有三種可能。一種是隻注重時間積累的數量,卻忽略了時間的利用率。

有個工人在一個木材廠找到了一份報酬豐厚的工作,他決定認真幹下去。上班第一天,老板給了他一把斧頭,告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砍樹。這個工人於是賣力地工作起來,第一天時間,他砍了19棵樹,老板很高興地鼓勵他,讚揚他幹得不錯。工人聽了很興奮,第二天,他更加積極地拚命幹活,但是卻隻砍了16棵。第三天,工人用雙倍的激情進行工作,可是隻砍了10棵。

工人感到很慚愧,他覺得自己實在太失敗了,於是決定離開那裏,因為他無法完成固定的工作量,於是他去向老板道歉,說自己越賣力越幹不好。老板問他:“你多久磨一次斧子?”工人一聽愣了,他回答說:“磨斧子,我一天到晚忙著砍樹,哪還有時間去磨斧子呀。”

老板聽後說:“那回去看看你自己的斧子吧,也許你能找到自己做不好的真正原因。”工人回去一看,原來自己的斧子刃已經變卷了,而且變得很厚。

無獨有偶,工作中需要停下來磨礪自己的工具,學習中也同樣需要給自己留一段時間來思考,不會思考的人就是不會學習的人。

一天晚上,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走進實驗室,發現這麼晚了,還有一個學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

盧瑟福問:“這麼晚了,你還在幹什麼?”

“我在工作。”學生隨即回答。

“那你白天做什麼了?”

“我也在工作。”

“那麼你早晨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學生帶著謙恭的表情承認了,並等待著這位著名學者的讚許。

盧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可是,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呢?”

要想讓工作、學習有效率,出效果,就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隻知一味蠻幹,結果必然是忙得焦頭爛額,卻沒有成績,或成績不顯著。

第二種就是沒有充分考慮到自身與外部的條件,結果忙到頭才發現隻是白費力氣。

一次戰後,一位農夫和一個商人在一片狼藉中尋找財物,不久,他們就發現了一大堆沒有被燒焦的羊毛,於是兩個人各分了一半扛在肩上。這時已經是傍晚了,遠處傳來轟隆隆的雷聲,看樣子快要下雨了。

後來,他們又發現了很多布匹,農夫看了看天色,將沉重的羊毛卸掉,挑了些較好的自己能扛得動的布匹,而商人因為覺得自己很強壯,於是將農夫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都撿起壓在了肩頭。

又走了一段路,他們又發現了很多貴重的銀質餐具,農夫將布匹全都丟掉,揀了一些較好的銀器背上,輕快地回家了。而商人卻因為背負了太多的羊毛和布匹,再也無法彎下腰撿銀器了。

不久,天下起了大雨,商人背上的羊毛和布匹淋了雨,變得更沉了。他精疲力竭,又冷又餓,最後摔倒在又濕又滑的路上。而早早就回到了家裏的農夫,變賣了銀器以後,生活漸漸富足起來。

商人忙於撿拾貨物,卻忽視了自己體力有限和天空快要下雨的事實,導致最後空忙一場,一無所獲。忙於工作和生活的我們,也有必要停下來,審視一下自身條件和外部條件,然後再行動,從而避開毫無意義忙碌的旋渦。

第三種可能就是沒有掌握好自己的時間分配,即不會合理利用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