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快樂才是硬道理——富人憑心態“享”富(3)(2 / 2)

事實上,成功的富豪們都應該這樣做。因為理財的精明與樂施好善並非必然的矛盾,這是兩種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的優秀品質。前者表現的是致富能力上的品質,後者表現的是對待金錢的使用態度。前者不能決定後者,但可以為後者提供財富上的支持,而後者則體現出一種博大的仁愛之心,為前者尋找到一條釋放金錢的最好出路。

以現代企業集團的首腦鄭周永來說,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赤手空拳打下503億美元資產的江山,一躍而成為世界矚目的超級大亨、財界巨頭,這容易嗎?

就是這樣一位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富豪,在日常生活中卻出奇得“小氣”一條褲子可以穿上好幾年;襯衫直到領子、袖口磨破了才換新的;一隻旅行皮箱能用十幾年,直到把手壞了才換新的。他沒有自己的專用餐廳,經常在員工餐廳裏與職員們一起用餐。他的辦公室樸實無華,牆上隻掛了一幅韓國國花的繪畫和一幅“淡泊以明誌”的字軸。他對六個弟妹、九個子女的管教也非常嚴格,要求他們都像他那樣,過一種儉樸的生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嚴以律己,如此崇尚儉仆的億萬大富翁,在對待公益事業、慈善事業上卻是豪氣衝天,大把大把的錢花起來毫不痛惜。1977年,他把自己擁有的“現代建設”的50%的股票捐了出來,建立了“峨山社會福祉事業基金會”,還出資創辦了醫院、幼兒園等社會福利事業,充分顯示出了他的仁愛之心。

有人或許會說:“不能以錢的多少來衡量愛心。很多並不富裕的人也有愛心,也在以他們微薄的財力幫助別人。”

這完全正確,在這編者也無意在愛心上分高下的意思。然而,我們不得不指出的是,要論助人之多、助人之眾,並形成一種規模和組織形態,那是需要很多錢來保證的。正是在這個基點上,富人們比普通人有了太大太多的優勢,說白了,就是錢的優勢。隻有很多很多的錢才可以辦很多很多的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對此,富人們的貢獻之大,是足可以引以為自豪的。

9.富人要快樂的生活

擁有財富不見得就能快樂的生存,這在前文業已提到,其實要想讓自己快樂的生活,你首先要學會欣賞和尊重他人的快樂。

幾年前,有一本名為《好好活著》的書,曾暢銷一時,該書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指出:所有的人顯然都是活著的,但“活”的質量相差很大,作為一個成功者來說,活就要活出高質量。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會經常性地考慮一個問題,即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可能你會說:“人活著就是為了財富,有了財富就有了快樂。”

財富當然可以是一個人生活的終極目的,但是如果已經擁有了,那又怎麼樣呢?要知道財富並不是人生的唯一,很多人年紀青青就已經獲得身價千百萬,那麼這些富人又怎樣繼續活著,怎樣活出質量呢?事實上作為一個富人者,給自己的人生目的應該快樂地生活。

按照這個目的,我們又可以說,凡是能夠愉快地生活著的人,都是享受成功的人。他可能沒有很多錢,也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遠播的名聲,但他能夠愉快地生活,能夠邀來愉快和保持愉快,他就是成功的。當然,這一點沒有財富是很難做到的,如果有人擁有這種心態,那我們大可不必告訴其富人憑什麼。

這個原則其實就是所謂的“愉快生活原則”。

在你的周圍,充滿著愉快的氛圍。這種氛圍足以驅散一切憂慮和不安的陰雲,足以使空氣中都彌漫著愉快。

自己愉快地生活著,卻不要總是想改變別人,企圖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強加給他人。當然,你可以從適應愉快的環境氛圍的角度去嚐試著影響和感染別人。如果這麼做依舊沒有效果,也不必強求。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上帝,這個上帝就是他自己。

愉快地生活著,但不要爭著去做“愉快的領袖”。你如果能給你身邊的人帶來愉快固然可貴,但若能響應周圍愉快氣氛的召喚更是難能可貴。隻要你有一雙發現愉快的慧眼,能從周圍的生活中不斷發現令人愉快的事情,你就能持續地愉快著。

不要埋怨任何不能給你帶來愉快的人。這也是愉快地生活著的一個重要原則,道理很簡單,因為你也不是能給所有人帶來愉快的人。因而,麵對這些人你大可不必耿耿於懷,隻要他們不影響你愉快地生活就行,也不必試圖將他們改變,因為人以群分。

麵對難免的不愉快因素,你不妨將它放一放。這種做法,也不失為愉快地生活著的一條原則。有些事情,比如人際關係中的不諧,隻要發展下去不會擴大為影響更大的生活事件,冷卻一下於人於己可能都會好處。

愉快地生活著,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說,發展的終極目的便是愉快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