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運河背後的故事(1 / 3)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唐時張若虛的樂府詩中的詩句,我們從這裏開始。

眾所周知,大唐才子佳人備出,詩仙詩聖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張若虛的名氣確實並不算大,但是縱觀全唐詩九百卷,兩千二百多詩人,總計四萬九千首詩,論寓意,論意境,怕是再無能與此句相比的了。而此句的出處,怕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是有著“孤篇蓋全唐”之譽的《春江花月夜》,其首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已成千古絕唱。

月是何時的月,江是何年的江,人又是何時的人,是先有月照人,還是先有人見月……滾滾長江東逝水,滔滔的曆史長河裏,我們不妨就以這個有著“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哲學味道的名句,做為故事的開頭吧。

說到水,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說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文明之源,而我們這個故事的開端也恰好涉及到一條千古有名的河流,我們的故事便是從這條河流開始的。

公元605年,大隋王朝大業初年,一項偉大的工程正式動工了,各位想必都已猜到了,沒錯,就是挑河。關於這條河流的名字,今天我們有一個通俗的名稱——京杭大運河。

嚴格來說,當時開鑿的運河,並非後世所指“京杭大運河”,真正的大運河開鑿時代要遠遠早於隋朝,隋朝隻是承包了這項浩大工程中的幾段而已。具體說來是四段:通濟渠、邗溝

、永濟渠、江南河。不過,僅僅這四段也足以自誇於萬世。

那時的運河,北起涿郡,南抵餘杭,也就是從今天的北京直到杭州,全長兩千七百多公裏,手筆之大,自古至今,堪與比肩者,唯長城爾。我曾乘火車走過這段路,普快,將近二十小時。記得那時我很不幸,買到的是站票,而那時的我也實在是夠實在,麵對空出來的座位竟然不坐,眼睜睜地看著空座站了近二十個小時。

記得當時下車後年少的我就得出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結論:從北京去杭州的火車居然會賣站票,實在是不合理。

然而,就是這麼段長得讓人走一趟都想死的距離,偏偏就有人生生開出了一條運河。

運河,自然是為了運輸而開鑿的,那麼除去長度,還要有寬度和深度(皇帝老子可還指著它運兵運糧呢)。寬度上,三十幾米的寬度是家常便飯,深度上,據說到現在很多地段還可以行駛千噸級以上的輪船,其通航能力就算到了現在也是在世界人工河上首屈一指的。試問當世之間,人工運河能延續兩千多年至今而依然實用如斯的,舍京杭而誰何?

“至今千裏賴通波”不是吹出來的。

這運河開通了之後,南北相通,南北的物資可直達長安,更是在沿路造就了幾十個繁華都市,後來的每個朝代都跟著沾光(一直到21世紀的現在都還沒沾完),那是名符其實的“利在千秋”。

若是換到現在,弄這麼一工程,那絕對會有成百上千的電台報社記者像農民工一樣扛著攝影機爭相采訪,被當做“民心工程”搬上頭條大肆報道;然後就是長時間的跟蹤報道,直到收工;再然後就是剪彩立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民心工程順利竣工,功在當代,利在後世”雲雲,以彰後世。

然而,並不是所有“利在後世”的工程都是“功在當代”的,特別是像水利工程這樣的大項目,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曆史上在這件事上栽跟頭的王朝不止一家。所以說,並非每一條運河的開通都是“運”河,相反,它也有可能是禍水,幸運與否,得看修的是不是時候。

我們剛才說的這條河,在當時看來,就是一條不走運的“禍水”,它非但沒有像皇帝老子想的那樣給自己帶來幸運,反而斷送了一個王朝。

這個一定程度上在“禍水”裏翻了船的王朝,大家已經知道了,沒錯,就是隋朝。

明明是一條造福萬民千秋的運河,為什麼就顛覆了大隋這條剛剛興起的大船呢?

說到底就是個國家根基問題。

興水利從來就不是一件動動嘴就能辦的事兒,一個朝代動動嘴皮子就敢辦這事兒,隻有兩種原因,國庫有足夠的銀子(比如開元盛世),或者帝王是個愣頭青(如隋煬帝)。

很不幸,大隋的老百姓就遇上了一個二愣子皇帝。

自古以來曆朝曆代對此都慎之又慎,就算現在搞個南水北調,從1952年毛爺爺便提出設想,但是銀子不足,足足等了半個世紀才實現,說到底就是怕動搖了國家根基,怕弄得老百姓沒了活路,激起民變。

小時候聽老爸講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據說參於工程的民工一天能吃八十多頓飯,結果每天依然餓死成千上萬的人,問起緣由,老爸告訴我,那是因為秦始皇用釘陽針把太陽釘住了,隻有白天沒有晚上(怎一牛字了得!);後來又聽爸講起他年輕時挑河的經曆,據說那時為了能盡快完工,所有參與挑河的民工都被調到遠離家鄉的地方去幹活,當時不懂,後來,等長大了,我好像懂了。

你在自己家門口幹活,有家牽絆,有牽絆就會偷懶,你偷懶,工期就會變長,工期變長就意味著國家要花更多的錢,就像隋朝開鑿大運河一樣,動不動就是幾百萬人的工程,工期延長一天,多出來的花費就夠一家普通老百姓活幾輩子的。如果錢花沒了活還沒幹完怎麼辦?不好意思,那就隻能餓著肚子幹了,可問題是老百姓也是人,再淳樸善良勤勞能幹肯吃苦他也是人,是人就得吃飯,吃野草並不能解決問題,你要把他當牲口用,那是指定不行的,你硬要用,就要出事兒了。可別忘了,中國的老百姓可不隻是淳樸善良勤勞能幹肯吃苦而已,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為世界人民所公認的特點——勇敢。幾千年的中國曆史無數次證明過這一點,中國老百姓通常都是不會輕易惹事兒的,但誰要真把他往絕路上逼,他還真就讓你也沒有活路。

兔子的確很溫馴,急了卻也真的是會咬人的。

從上麵兩個故事我們至少可以知道兩點:一,搞工程(不管是水利還是土木)是不容易的,沒錢是不能隨便搞的;二,國庫沒銀子還要搞工程,是要出事兒的。

隋煬帝就搞出事兒了,而且是大事兒(民變)。

作為隋末唐初最大的主角和中國曆史上最負“牲”名的皇帝之一,楊廣的名聲,可謂是頂風能臭三千裏。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這位超級大腕的個人資料吧,以下資料來自官方調查,並非出自狗仔隊之手,特此聲明。

隋煬帝,姓楊名廣,隋文帝楊堅(不是楊戩)次子,太子楊勇之弟。

這裏既然提到了楊堅,我們不妨就先說說這個人。

楊堅這人是很有些本事的,他的起家是從北周開始,我們知道,北周政權在後來是很昏庸的,楊堅自從奪取了北周宇文氏的政權之後,進一步滅了陳,著名的詩詞歌賦家陳後主同誌光榮的做了俘虜,其所作的神曲“玉樹**花”被後世譽為“亡國之音”。之後楊堅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至於怎麼改革,無非就是曆史課本上寫的那些休養生息的政策而已,曆朝曆代,但凡聖明的君主,做的都是差不多的,在此略過,就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看看結果好了——楊堅當了僅僅二十年皇帝,就弄出了一個不下於後來的盛唐時期的天下。

楊堅同時也是個幸運的人,當初他在十六歲的時候,娶了一個叫獨孤珈羅的小丫頭為妻,這個小丫頭的爹爹就是在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獨孤信。因為獨孤信看到十六歲的楊堅之後,覺得這小子有前途,將來必定是個了不起的人,便將自己的小女兒嫁給他了。

可見,名氣不是吹出來的,獨孤信有沒有學過相麵我不知道,但不能不說做為一個有著敏銳政治頭腦的政客而言,此人的眼光的確是堪稱天下至毒!

【第一柱國】

獨孤信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而且是其中最有實力的一個,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第一柱國,能攀上他的高枝,那是常人做夢都不敢想的事兒,十六歲的楊堅偏偏就被他相中,小命不是一般的好。

獨孤信在曆史上是個很有名氣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讓我們簡單地說說這個人吧。

獨孤信,本名獨孤如願(好吉祥的名字),字期彌頭(好費解的字號),鮮卑族人,因政績突出,被西魏權臣宇文泰賜名為信,官至西魏八大柱國之一。柱國,那是西魏最高的官職了,大至相當於宰相一職。

除此之外,獨孤信還是中國曆史上美男子的傑出代表,他本人風流倜儻,在朝廷中被同事公認為“璧”人,做為一個男同誌,能做到這一點,那是的確需要點實力的。

關於他的俊朗風流,還有一段曆史佳話,說來真是羨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