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朗格在美國算得上是一位成績卓著而又年高壽長的學者。當她於1985年7月18日逝世(享年89歲)時,美國《紐約時報》在報導其逝世的消息中,稱其為“居領導地位的哲學家”。事實上,早在戰後至上世紀50年代,她的哲學、美學理論就已經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熱潮。嗣後,不論是60年代、70年代甚至直到今天,朗格理論的影響不僅始終沒有消失,而且越來越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強烈興趣。
第一節蘇珊朗格的生平
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美國著名的美學家、哲學家,1895年12月20日生於紐約市。其父是一位由德國移居美國的律師,也是一位業餘的鋼琴家和大提琴演奏家;其母是一位熱烈的詩歌愛好者。朗格在音樂和詩歌欣賞方麵自幼受其父母的熏陶和培養。朗格的父親安東尼奧經常邀請當時傑出的小提琴家愛德華德?荷爾曼(EduardHerrmann)到家裏共同演奏貝多芬和莫紮特的室內音樂作品。朗格對這種合奏極為入迷,她曾回憶說,如果沒有得到父親的準許,她就隻有穿著睡衣,躲在樓下的窗簾後去偷聽父親和朋友們的演奏。為此,她還曾得過一次重感冒。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從小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的演奏,並終身樂此不疲。中國的美學老人朱光潛先生曾強調“不通一藝莫學藝,實踐實感是真憑”,朗格對音樂藝術的酷愛和實踐,為其後來的藝術哲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或許正是對音樂的終身癡情和深厚功力,致使她的藝術哲學體係以音樂作為突破點。
朗格在詩歌藝術上也有相當的造詣,這主要應歸功於她的母親。母親艾爾斯?卡納斯是一個對詩歌有著極大興趣和真摯感情的人。其晚年雖又聾又瞎,但卻經常背誦舊時的詩歌以自娛。她還經常讓朗格幫助填補她遺忘了的詩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郎格很小就養成了對詩歌的興趣和感悟能力。據說,她還沒有學會寫字,就已經能作詩了。她還寫過話劇,述說女主人公被惡魔追逐而最終戰勝惡魔的故事。
朗格於1920年在坎布裏奇市拉德克利夫(Radcliffi)學院畢業,取得文學學士學位。正是在這所嚴肅得幾乎完全與社會相隔絕的學院中,她接受了極為係統正規的教育;她真正發現了自己的哲學才能,尤其是邏輯才能。也正是從那時起,她立誌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哲學研究。1921年她與哈佛大學畢業生威廉?朗格結婚,他們同去維也納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不久,朗格回到拉德克裏夫學院學習,1924年取得文學碩士學位,並於同年出版她的第一部作品《小北鬥的遨遊和其他童話傳說》(TheCruiseoftheLittleDipper,andOtherFairyTales)。這是一本美妙的兒童故事集,其中收集了許多引人入勝的傳說,完全是德國傳統的。表麵看來,一種重要的哲學精神與民間傳說似乎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其實不然。朗格後來說過:“神話是形而上學思維的初級階段。”童年的幻想很可能成為哲學清晰而係統的理性得以從中產生的非理性的源泉。可以肯定,德國精神在音樂、神話和哲學等表麵上毫不相幹的各領域中表現著自己。朗格的思想,正是深深地植根於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她於1926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271942年間,她一直在拉德克裏夫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在其導師數理邏輯學家懷特海和數學家謝弗的指導下研究符號邏輯。1930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哲學著作《哲學實踐》(ThePracticeofPhilosophy);1937年又出版《符號邏輯學導論》(AnlntroductiontoSymbolicLogic)。40年代初,她開始就讀於當時從德國到美國講學的卡西爾門下,深受他的符號形式理論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她於1942年出版的《哲學新解》(PhilosophyinaNewKey)中明顯地表現出來,此書首次較全麵地闡述了她的符號論藝術哲學思想。
朗格不愛社交,喜歡深居獨處;生性熱愛大自然,熱愛萬物的自然狀態。她曾認真而詼諧地說,對於理性思維生活至關重要的三個基本條件是鐵杉、樺樹和瀑布。她理想的休息方式是在森林中散步,信手將那些奇形怪狀的枝叉和小石子檢回家。她居住的森林小屋中沒有電燈,她習慣於在充滿林濤和鳥鳴的環境中,在搖弋的燭光下寫作。她是一位嚴肅的、有條理的學者,精通英文、法文和德文。在她開始創立自己的任何理論以前,總是盡量多地搜集有關自己課題的各方麵的材料與文獻,認真地考證前人的理論。為此,她建立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卡片索引盒,用來存放閱讀時記錄下的有關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等等的條目。這些卡片經過了科學的安排,使她可以極為迅速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每一個條目。她為自己卡片索引係統的高效率而感到自豪,把它稱為人工電腦。與眾不同的是,她的卡片索引絕非單純的資料庫,而往往“是一種新的思想的興奮點”。
對於宗教,朗格較為淡漠。她曾經這樣解釋:“當我是個孩子時,我天生是個教徒。我創立了我自己的宗教,它是建立在學校裏唱的讚美詩基礎上的。我試著想象上帝的模樣,我把他想成一輪上升的太陽。就是說,不是太陽而是一個日出的夢。然而,當我上大學時,我拋棄了宗教。當我開始有了信仰,我動搖不定的情感消失了的時候,宗教瓦解了,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朗格認為,關於宗教和科學的爭論是無端浪費時間,就她的思維方式來說,哲學和神學所要求的,是精神上完全不相容的態度。
1942年,朗格與其丈夫離婚,離開拉德克裏夫學院,到特拉華大學任哲學助理教授。19451950年間,她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其中於19461949年間獲洛克菲勒基金的資助,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寫出她的成名之作《情感與形式》(FeelingandForm),1953年出版。此書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符號論藝術哲學體係,是對《哲學新解》一書的重大發展。其後,她又寫出了《藝術問題》(ProblemsofArt),1957年出版;《哲學隨筆》(PhilosophicalSketches),1962年出版;還編輯了兩本論文集:《結論、方法和意義;論M舍爾夫》(1951)和《藝術反思》(ReflectionsonArt)(1958)。
1954年起,朗格到康涅狄克學院任教授和哲學係主任。1956年,她獲得匹茨堡的埃德加考夫曼基金會的資助,專心撰寫她的三卷本巨著《心靈:論人類情感》(Mind:AnEssayonHumanFeeling)。這是她花了20多年時間辛勤耕耘得到的成果,被學術界評為可與卡西爾的《符號形式的哲學》(ThePhilosophyofSymbolicForms)三卷本巨著媲美的理論著作。著作的第一卷,著重考察情感的基本特征以及情感在人類心靈結構中的主導地位,1967年出版;第二卷著重闡述由動物向人的“偉大轉折”,1972年出版;第三卷著重闡述宗教、禮儀、巫術、數學、道德等人類文化形式對人類行為的規範功能,1982年出版。
1960年,朗格被選為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並被威爾遜學院、惠頓學院以及西部學院授予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7月17日逝世,享年89歲。
第二節蘇珊朗格的學術成就及我國的研究現狀
朗格是一個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貢獻給學術事業的成就卓著的學者。1927年,她就師從大哲學家懷特海開始了符號邏輯理論的研究。懷特海的哲學帶有20世紀初西方哲學思潮和科學革命轉折時期的鮮明特征。他曾與羅素合著《數學原理》,該著作是符號邏輯趨於成熟的標誌;同時,它客觀上又為分析哲學提供了理論支柱,從而波及維特根斯坦,並通過維也納小組,彙成了現代哲學史上所謂“拒斥形而上學”潮流。但有趣的是,懷特海自己卻成了20世紀最大的形而上學家之一。懷特海的符號邏輯學導論、價值論、機體論、整體論、數學精神、廣義抽象原則以及對科學的倚重,均對朗格藝術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正是在懷特海與數學家謝弗的悉心指導下,朗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哲學實踐》。懷特海還親自為該書寫了序言。在該著作中,朗格從符號邏輯的角度探討了哲學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成就,闡述了符號邏輯在當代思維方法更新中的重要作用。她甚至由此感悟到,人類心智的真正解放必須經過符號邏輯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