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1984年1月1日(癸亥-—月廿九)(1 / 3)

第1卷 1984年1月1日(癸亥-—月廿九)

星期日微雪轉晴

全天在辦公室,比較安靜地寫《情況彙報》,即作為全區《三五規劃》基礎,並準備在地委擴大會議上去講。

為歡慶元旦佳節,《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

勇於幵創新局麵

我國各族人民懷著勝利的喜悅,迎來了1984年。

我國人民可以自豪地說,1983年,我們幹得好!

在新的一年裏,擺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麵前的任務是什麼呢?一句話,就是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十二大精神,加快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步伐。

各條戰線的情況不同,開創新局麵的路子不可能、也不應當一樣。但有一條是共同的,就是必須具有從實際出發,勇於改革,敢於創新的精神。這是我們各條戰線的工作能不能較快地像農業戰線那樣,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所在。

在全麵開創新局麵的各項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把經濟建設繼續推向前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同誌多次指出:“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這件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要受幹擾,必須堅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幹下去……這件事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誤。”我們對經濟建設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幹擾它衝擊它。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好了,有助於其他任務的解決,也可以更好地鼓舞廣大幹部群眾為實現十二大提出的宏偉目標而奮鬥。各級領導同誌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增強自覺性,保持清醒的頭腦。

邊整邊改,用整黨推動生產和各項工作。

關於“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的情況彙報地委各委員、行署各專員:

省委書記李子奇同誌於1983年9月9日至21日到我區7個縣考察後,對如何具體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提出了八條措施。為把八條措施具體化,隨同省兩西指揮部的五位負責同誌在靖遠、會寧和臨洮調查研究20來天。後,又和吳之海及地區計劃、農業、水利、林業處、農建辦的負責同誌去渭源、隴西調查了解。

究竟怎樣才能實現“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再經過10年到20多年的努力,建成重要的林牧基地呢?根據這一段的了解和全區實際情況,提出很不成熟的如下設想和打算:

一、三年停止破壞的基本措施,是改、種、供、管、扶五個字。

全區農民45.57萬多戶,除去不缺燃料的約有12萬戶,真正缺燃料的是33.57萬戶,占全區總農戶的73.7%。據許多典型調查,在一般正常年景下,群眾做飯燒炕生活燃料戶均年6千斤左右,取暖燃料1350斤計算,全年共約需生活、取暖燃料24.69億斤,而實際有燃料14.12億斤(戶均4200斤),占需要量的57.2%,短缺部分達10.57億斤(戶均3150斤),占42.8%。為了彌補燃料不足,許多地方的群眾不得不向荒山荒坡“進軍”而鏟草皮、挖草根。據定西縣實測,每4.1平方米荒坡才能鏟1斤草胡子,全區按短缺10.5億斤燃料計算,一年鏟草皮挖草根的麵積達562萬畝,平均每個缺燃料戶要挖16.7畝荒山,這就使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加劇水土流失。據水利部門測算,全區水土流失麵積已達2.67萬多平方公裏,每年流人黃河的泥沙已達1.2億多噸。如繼續這樣破壞下去,必然是慢性自殺,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我們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全體黨員、幹部,在思想上都要真正認清“三年停止植被破壞”的緊迫性,在行動上一定要采取堅決果斷的、行之有效的根本性措施。否則,我們將會成為千古罪人。

停止破壞的目標,當然是不鏟草皮、不毀林木、不燒秸稈、不煨畜糞,秸糞肥田,植被複原。這就是說,要有10.57億斤草根和秸稈的其他燃料來替代,目標才能達到。顯然,這就的的確確是極其艱巨的任務。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從不少好典型看,隻要政策落實,路子對頭,措施得力,一抓到底,按期達到目標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1.改灶。定西縣景泉鄉從去年9月中旬開始試點,兩個多月時間全鄉基本改完。經多點測試,凡是達到“三個十”(即10斤草10分鍾燒開10斤水)的,一般節柴30%。如把全區33.5萬戶的灶改好,全年節柴草6.4億斤。現在,各縣都培訓了一批技術骨幹,認識比較明確,勁頭也比較大。隻要堅持“書記掛帥,技術過硬,質量合格,家家滿意”的要求,特別是嚴格把好質量關,一鼓作氣地幹下去,今年上半年力爭改完改好是完全有把握的。為了切實幹好這件事,已由地委農村工作部草擬了全麵推廣省柴灶實施方案,討論通過後下發執行。

2.種草。要求居住在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地區的39.92萬農戶,凡人均耕地在5畝以上者,戶均耕地種植草木樨4畝,荒溝與陰坡1畝。如畝產幹草700斤(一般5百到1千斤)。每戶是3500斤,加上改灶節柴2400斤,就是5900斤。這類地區的燃料在正常年景下,即可三年內解決。現在開始到下種前,各縣必須逐鄉、逐村、逐社、逐戶地去落實土地、種子,解決好保證種下去的所有問題。除此,檸條、酸刺、珍珠杆、紫穗槐等適地灌木和抗旱喬木的種植,也要有計劃、分階段、因地製宜地實施。

3.供煤。對省兩西建設指揮部已經確定的33個鄉(4.179萬戶)供煤植薪點,一定要按要求,有關縣、鄉指定專人,切實抓好。除此,要在三年內辦好五件事:

第一件,請求省政府批準,讓靖遠礦務局在今年上半年內給我區劃撥年產百萬噸左右的礦點,各縣都能量力辦些小煤窯。這樣不但從根本上解決煤源問題,煤價也會便宜一點,大大方便群眾。

第二件,今明兩年內,省上有關領導部門能將靖遠礦落地次等末煤降價,以解決全區30%貧困戶的問題。

第三件,請求省交通廳批準,修通定西巉口鄉到會寧郭城驛鄉全長77公裏的公路(需600萬元),可少繞61公裏路程,以解決臨洮、定西、渭源三縣和隴西北部共80萬人運輸問題。這條路,每年運輸20萬噸,按噸公裏計算,一年光運費可節省240萬元。

第四件,凡是有燒煤條件的地方,按每個鄉、較中心的大村鎮在今年年底都要把供煤網點建立起來。各縣都要加強燃料公司的領導力量,充實辦事人員,讓他們都要明確這是直接為人民服務、為三年停止植被破壞服務的光榮任務,做到“二不”(為群眾供煤不賺錢、不賠本)。建議行署通知各縣政府將此事專門討論一次,很快做出決定,指定一位副縣長協同縣有關部門從布點、調人、資金到運輸工具、房屋煤場、製度辦法等等,限期辦好,有前有後,年底都能開張營業。

第五件,建議行署很快組織力量,將靖遠、會寧的紅會礦及所有小煤窯能進行一次比較深人、解決問題的整頓,使這些煤礦能夠更好地為“三年停止破壞”出力。地委這邊,是否請吳之海集中時間和精力,專門抓上一段為好。

4.管理。切實解決燃料問題是“三年停止破壞”的關鍵,改、種、供是最根本的措施。而要真正實現,管理必須跟上。這就是說既然大家都認識到是件大事,不僅在口頭上,更要在行動上有過硬的規定和要求。一是地、縣、鄉、村、社都要有人專門或以主要精力去管去抓。二是地、縣農建辦要設立能源科(或組),配備得力人員,專管專抓。三是各縣、鄉都要從實際出發,擬訂嚴格的各項管理製度和辦法,尤其要落實責任製,使各級管理人員責權利緊密聯係,賞罰分明。四是宣傳組織群眾,動員群眾,依靠群眾,製定群眾共同遵守的製度,幹部群眾共同搞好管理。

5.扶貧。全區貧困戶大體上占總農戶的30%約13.5萬戶。年景稍一不好,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就外流乞討,難以安定。省民政廳已撥款315萬元,確定扶持45個鄉的3.42萬戶貧困戶。今年如能搞好,每年都將大力扶持,投人資金各縣可以長期周轉,確是一件大好事。地、縣民政部門全力以赴去抓扶貧,地、縣、鄉黨委都要列為重要議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地討論安排、檢查督促,切實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五年解決溫飽的具體方法,是紮紮實實地落實八個方麵的工作。

1.齊念草木經,抓好三落實。

一是計劃落實。按地區計劃處和農建辦在全區農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的種草種樹指標:耕地種草在1983年71萬畝的基礎上,從今年開始,今後每年新發展20萬畝,到1991年發展到200萬畝;荒山荒坡種草在現有11萬畝的基礎上,今後每年新發展10萬到15萬畝,到1991年達到101萬畝,再加上40萬畝天然草場,草山總麵積達到346萬畝。種樹每年以20萬畝發展,按80%成活率計算,到1991年連同原有人工林麵積(159萬畝)達到287萬畝。同時,每年治理重點小流域麵積110平方公裏,1991年累計治理1523平方公裏。這些計劃數字是否完全準確,希望在今年3月底以前最後核定下來。這就是說,計劃數字一定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複討論兩三次,最後把每畝草、每株樹的任務都落實到地頭、人頭,並且把樹種、草種、整地等都在每一種植年之前準備好,才算落實。據檢查,1983年絕大多數鄉、村、社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但已發現少數村、社弄虛作假,水分很大。因此,在今年3月底前,不僅要組織力量檢查驗收1983年的完成情況,對今後的計劃一定要保證落到實處。

二是把確實存在的矛盾弄清楚,解決矛盾的辦法要落實。從各地出現的一些問題來看,要真正把種草種樹的戰略性轉變變為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必須解決好五個關係問題:

第一,廣種薄收與精耕細作的關係。1981年在同等大旱的情況下,鄰村畝產30到50來斤,而由於在深耕保墒的梯田裏采取了小麥秋季畝施農家肥2千斤的措施,定西縣大坪村畝產100.5斤。有些地方農戶的老自留地,在大旱之年也有畝產三四百斤的。因此,在人均4畝左右耕地的鄉、村、社,隻有精耕細作,提高單產,才能騰出地來退耕種草,也才能發展畜牧,反過來促進農業發展。

第二,植樹造林與眼前放牧的關係。據調查,有個生產合作社1983年種樹21畝,到11月檢查,全被牲畜破壞。事實上,這類事件比較普遍,如不解決好,必然是年年種樹不見樹,這方麵的教訓也很多。隻有每個村、社、戶都把牲畜管護飼養問題解決好,才能保證樹木的成活。因此,對飼料加工、牲畜圈養、近期適當限製發展和淘汰劣種、發展良種以及管理製度等都要具體化。

第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截止1983年年底,全區已劃到戶的“三荒地”171.45萬畝。已經發現,有些戶並不打算種草種樹,而是開荒種糧,實際上會加劇植被破壞。這不但要引起各級高度注意,而且要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問題。

第四,投人與產出的關係。適地適種、因地製宜起步走,就要考慮終點的經濟效益。如通渭縣申家山種草,1983年戶均收人千元以上,人均200元。臨洮太石村林場的良種速生樹生長8年,單株價值30元。從不少好的典型看,隻要計劃周到,並按照各自的實際去辦,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益。在這方麵,一定要解放思想,精打細算,千萬不能應付差事,輕心馬虎。

第五,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已經發現,有些集體單位及農戶虛報種草種樹的數字,想冒領國家的補助款。這是很不道德的極其惡劣的行為,也是違法的。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正確處理好公與私的關係,是全區切實搞好種草種樹的思想保證。

三是落實各項政策。諸如劃分“三荒地”、技術承包、聯產承包以及錢糧補助兌現政策等,都要一鄉一村一社一戶具體落實。聽起來很落實,實際上無人具體管,支差應付的現象確實存在。要求各級要實實在在地檢查落實,才能真正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2.抓好旱農作,爭取好收成。

全區旱地占耕地總麵積的80%以上,典型村、典型社的經驗證明:有機旱作農業是現階段生產力條件下,投資小、見效快、簡便易行、前景廣闊的主要方法。幹部群眾的經驗豐富,潛力很大,路子寬廣。真正把這件事辦好了,對種草種樹又會起到最積極的促進作用。要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定西的大坪、通渭的杏樹灣、會寧的藺家灣、臨洮的瓦家坪總結的有機旱作材料和地區農業局所寫堅持實行旱農耕作、努力改變貧困麵貌的材料都很有推廣價值,建議稍加修改後,連同有關通俗易懂的科技知識,由科技處、農業處負責編印成冊,發行推廣。這幾份材料對全區不同條件的不同辦法都講得比較清楚,隻要在推廣中因地製宜地運用,一定會取得顯著成效的。

3.改土要堅持,條件要改善。

全區現有梯田250萬畝,溝壩地6萬畝,砂田18.5萬畝。這三種田共274.5萬畝。實踐證明,在同樣幹旱的情況下,就是能蓄水保墒、成倍或幾倍地多賺效益。因此,對這一“寶”不但不能丟,而且一定要堅持幹。

定西縣提出:1984年全縣幹旱山區人均修梯田壩地2分,逐步實現人均基本農田上畝。各縣都應提出奮鬥目標,記取1983年沒有完成任務的教訓,采取有力措施,保證每年都能按質按量完成修建任務。除去川水區和半陰濕區的90萬人,按160萬人修梯田、壩地和鋪壓砂田算賬,如果每年人均2分,合起來是32萬畝,堅持8年便是256萬畝。有了這樣的生產條件,加上有機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將對“五年解決溫飽”起很大的作用。

4.治水不放鬆,水地要發展。

大旱之年,全區86萬畝保灌水地的總產,占了840萬畝糧田總麵積糧食產量的50%。無疑,水地高產是很可靠的。

除祖厲河之外,黃河、洮河、渭河穿過4個縣,全長達377公裏。據地區水電處工程技術人員依據資料匡算,如果國家投資4.4億元,在現有水地的基礎上,再搞100來萬畝,達到200多萬畝是大有希望的。如果用15%的麵積,即拿出30萬畝種樹,每畝按330株計算,可種植1億來株,10年成材,每株價值10元,就是10億元的收人。也就是說,所有投資,從種樹的效益中便能拿回來。更大的效益還在於把最幹旱地區的農民就近遷移15萬人,事實證明很成功。像靖遠縣,到1987年興電、劉川工程竣工之後,可就近遷移8.25萬人。這樣以來,最幹旱的地方還有6萬人,人均占有耕地增加一倍多,利用砂田、溝壩地種植糧油瓜類,騰出山坡地大種抗旱牧草和灌木,發展畜牧業,解決溫飽才有希望。

總之,靖遠和會寧北部等年降雨量300毫米以下的地區,土壤含水量都在百分之六到四以下,隻能走水路。洮河、渭河有水利條件的地方,也要千方百計,采取多種形式,充分利用水資源,以水促草,以水促林,以水促牧,全麵發展。

主要工程項目,除在建的興電、劉川、白草塬、三場塬、洮惠渠、石門水庫等之外,改造靖會電灌、改建旱坪川電灌、小引黃提灌、定臨提灌、蓮峰、啾峪、峽門水庫、渭河護岸等工程和其他配套及小型工程等具體項目,地區水電處已有一張單子,做可行性考察後,按程序報批,分期分批實施,這裏不再贅述。此外,打窖任務必須完成,滲灌試點也要堅持。

5.利用當地優勢,發展多種經營。

我們雖然幹旱貧窮,但發展種植、養殖、加工業和勞務建築業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就從“雞毛蒜皮”人手,真正搞好了效益也是很好的。據定西縣調查,每戶養雞10隻,年收人可達100元;養5隻細毛羊,僅羊毛一項收人100元;種一畝大蒜,收人500元。隴西王利仁養豹售皮,年收人2700元。隴西1983年種植近3萬畝黨參,收人在1200萬元以上。總之,無論農、工、商、種、養、加等多種經營,門路廣,潛力大。隻要因地製宜,發揮優勢,合理開發資源,是大有可為的。為此,縣、鄉、村、社都要在底子清楚、資源可靠、技術先進、信息靈通、渠道暢通、政策對頭的基礎上,專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定西縣提出1984年以村為單位計劃,使80%的農戶多種經營的現金收人達到人均60元以上。各縣也應提出具體目標和實現措施,抓緊抓好。

6.發展重、專戶,提高商品率。

發展農村各類專業戶、重點戶,使他們成為農村發展商品生產的先行者,勤勞致富的模範,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帶頭者。具體要求是:“兩戶”的商品率應達到50%以上;經濟收人按人口平均應當超過本合作社人均收人的一倍。“兩戶”的發展,從1984年起,每年要新增1萬戶,到1991年,應達到9.5萬戶,占到總農戶的20%。

7.搞好計劃生育,控製人口增長。

從今年開始,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必須控製在9知以下。要認真執行計生政策,除繼續采取經濟與行政的措施外,一定要加強思想教育,使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8.吃飯要保證,人口要遷移。

十年九旱已成規律。在為解決溫飽努力奮鬥的幾十年中,肯定還會遇上這樣那樣的自然災害。像1981、1982兩年連續大旱,農村回銷糧就吃了6.19億多斤,光拉運人畜飲水的費用就花了500多萬元。我們一定要把各項工作放在大災的基礎上去考慮,千萬不能僥幸。因此,除省上已定的每年6千萬斤回銷糧外,從1984年到1991年的8年內,每年再增撥1.4億斤,由地、縣掌握,豐歉調濟。這樣,工作主動,人心安定,以保證穩步前進。此事將由行署向省政府寫出理由充足的專題報告。

水旱路都走不通的地區,從今年到1991年的8年內給興電、劉川、白草塬、旱坪川、李家塬、三場塬等地移民15萬人,給河西移民5萬人,由地區農建辦、民政處擬訂方案,分期實施。

此外,國家需要從農村招收的工人、征兵指標,請求省上能給我區多安排一些,也可減少一些人口。

三、建成重要的林牧業基地的設想。

除了上述種草種樹的計劃和措施,要在30到40年內甚至半個世紀真正建設成重要的第一流的林、牧業基地,還要考慮:

1.高寒半陰濕地區全部種植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這類地區包括渭河以南和靖遠三山,總麵積是444萬畝,從1984年到1988年的5年時間內,計劃先在渭源種植50萬畝,臨洮10萬畝,靖遠3萬畝,隴西2萬畝,通渭5萬畝,共70萬畝。從1989年開始每年計劃5萬畝,到2000年累計達到120萬畝。這些林木成材後,蓄量可達97.3萬方。1990年後開始采伐生產小徑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山峁梁溝,全區大約有736萬畝。走華家嶺、杏花村的路子,大搞喬灌草結合,針闊葉混交種植。通過周密計劃,分年實施,趕40年全部把樹都種起來,10到15年保證能見效益。

以上兩項實現後,有林1千萬畝左右,其中用材林200萬到300萬畝,10到30年後,可通過撫育間伐,生產小徑材每年達2萬至3萬方,才稱得上第一流的林業基地。

3.到本世紀末,改良現有80萬畝天然殘敗草山,堅持不懈地抓好耕地和“三荒地”種草。到2000年,全區種草總麵積達到471萬畝,載畜量(按羊單位計)達到390萬隻,畜產品收人達到1520萬元才算得上第一流的牧業基地。

到底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才算得上第一流的基地,請地區林業處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和有經驗的人員共同研究,並能提出積極先進而又切實可行的計劃和辦法,以便付諸實施。

四、管理要跟上(加強領導和管理)。

種草種樹的戰略轉變,是改變定西幹旱麵貌的根本大計。省委明確提出:“在農業上,我們要力爭實現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為實現戰略轉變創造條件,打好基礎。”並且指出:“我們一定要有信心,有誌氣,紮紮實實地幹成幾件改造山河、造福於民的事情。否則,我們就對黨中央交不了賬,對這一地區的幾百萬群眾交不了賬。”顯然,要實打實地完成我們地區為“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的各項任務,是極其艱巨而光榮的。因此,如果不以新的精神麵貌、新的管理方法,是很難完成任務的。

一要加強領導力量。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全力以赴,切實加強領導。對每項任務的計劃安排、各個環節一直到發揮效益,都要抓得具體而有力。事要人辦,幹部是決定的因素。幹部力量的調配使用,一定要保證“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任務需要,調誰誰到,不打折扣。根據需要,地、縣有的單位要全力以赴,有的要抽調2/3,有的1/2,有的1/3。現在是先打個招呼,各單位的負責同誌和工作人員都要做好準備,到時候要以實際行動艱苦奮鬥。

二要集中使用技術力量。事業大發展,技術力量跟不上是全區最大的矛盾之一,隻有麵對現實,自力更生去解決。因此,農林牧等方麵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在全區範圍內統一調配,集中使用,確保重點,照顧一般。實踐證明,這樣做既能更好地發揮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和才幹,提高效率,又能為急需的方麵現場培養出許多初級技術人員,對點對麵都有利,對長遠更有利。希望地直有關單位和各縣給予大力支持,地直農林水科各處早日安排部署。

三要大力培訓各方麵的人員,搞好智力開發。實踐證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非常正確,已經深人人心,並開花結果。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的確確能夠靠得住。事在人為。科學就是生產力。我們實現了集中使用技術力量,也隻能解決眼前一小部分問題,要使“靠科學”方麵真正“靠”出高速度、大成果,必須下最大的決心搞好智力開發,培訓各方麵的人員。從我們地區的實際和可能條件出發,由劉生儒、楊繼雄總負責,與各有關方麵商量,盡快拿出一個比較全麵、積極、實在、可行的8年培訓方案,通過後堅決貫徹執行。同時,對中小學與幼兒教育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拿出一個改革提高和普及發展的方案,促進教育事業。

四要大力推廣成功的典型經驗。梯田、種樹、苜蓿草這“三件寶”,胡總書記指示中肯定了兩件,說明這的確是治窮致富的成功經驗,也是定西幹部群眾創造的財富。我們有過得硬的突出典型,但為數極少,好比盆景。要把“盆景”變成一片片的大“果園”,就要紮紮實實,堅持不懈,采取多種形式,狠抓推廣才行。建議由地委宣傳部、地區科委負責,將最過硬的國營、集體和個人的好典型收集選編出來,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編印成冊,由地、縣有關部門出麵,把各種類型的典型單位和個人的最好經驗,組織他們到各鄉各村各社以現身說法的形式,去宣傳推廣,我想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另外,要大力提倡農民和農村幹部訂閱各種科技報刊,地區科委也可以編一點適合本地的、短小精練的各類科普讀物,廣開科學生產的思路。

五要搞好商品信息。這方麵我們實在是太有點閉目塞聽了、太死板了,吃虧是很大的。建議由李克勤負責,與各購銷和有關部門協商,擬訂一個如何搞好商品信息的辦法,拿出一定的力量,疏通有關渠道,逐步做到渠道暢通,信息準確及時,以保證商品生產的正常發展。

六要管好用好資金。趙紫陽總理指出:支援三西建設的錢來之不易,不能白花。現在我們已經發現個別鄉村,有虛報冒領的惡劣行為。對過去虛報冒領和造成浪費的,要查清責任,嚴肅處理,今後必須堅決按製度辦事。地委農村工作部和農建辦公室製定的《於種草、種樹、改灶補助資金的管理辦法》,必須認真貫徹執行。

七要實行崗位責任製。

總的要求是每個幹部都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鄧小平文選》,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都要認真學習業務知識,真正懂得並逐步達到精通自己的業務,擔當起自己的工作職責。

一是每個擔負某一業務工作的幹部,對自己的職責任務要清楚明確,完成任務的質量、時間要具體嚴格。

二是全體幹部都要為“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出大力做貢獻。全區地、縣、鄉幹部,領導幹部和一般工作人員,除堅決完成每年10株樹、2畝草的任務之外,要視其具體情況,承包或幫助搞好一個小流域治理,或其他某一項具體任務。各級領導幹部工作任務要具體化。

地直和各縣也要指定負責落實的機構和人員去落實。

三是建立生產檔案或經濟任務書,明確任務、質量、時間、效益等內容,由項目負責人、監證人、上級主管負責人簽字生效。

四是獎罰製度要嚴明。

建議由地區紀委、地委組織部、農村工作部、行署勞動人事處和農建辦公室共同研究,擬出具體實施方案。

八要改進思想作風和工作方法。

每個黨員幹部對《準則》和省委關於改進領導作風的十條規定必須嚴格執行,要做到互相監督,互相商量,共同前進。

我們定西地區的條件是艱苦的,在這裏工作的同誌既要認識到這一麵,又要以艱苦為榮,真正要下定不改變定西麵貌死不瞑目的決心,樹立起一定要把這塊地方變成重要的林、牧業基地的雄心壯誌。因此,無論外地和本地同誌,特別是各條戰線的知識分子,都要定下心來,紮下根來,做長期打算,才能把事情辦好。當然,對應當解決的實際問題,要盡快創造條件,逐步解決,使大家比較心情舒暢地工作和生活。

各級各單位對自己的工作,年初要有周密的布置,落實崗位責任製,中間要及時檢查督促,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年終要有全麵總結,做到事事有著落,年年有進步。

麵對各項任務繁重、時間要求緊迫、各方麵要求嚴格的實際情況,大家隻有千方百計,擠出時間,刻苦學習,認真讀書,學懂必須掌握的知識,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

特別是我們地、縣、鄉各級負責同誌,對工作要合理安排,要拿出大部分時間深人基層,調查研究。要真正做到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尤其是各級領導同誌在什麼會上講話,寫個什麼報告,都要親自動手,一般不要別人代勞,這樣對工作對自己都有好處。

要通過整黨,在黨風根本好轉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民主生活製度,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正常化,切實加強團結,上上下下,齊心協力,為改變定西麵貌而奮鬥。

以上這些想法和建議,肯定有不準確,甚至錯誤的地方,望同誌們看後,提出修改意見。在反複修改,比較成熟後,是否形成一個文件(連同若幹附件),以地委、行署名義下發實施。

1984年1月2日(癸亥-—月三-)星期一多雲轉晴

全天學習,續寫材料。

荀子曰:“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誠哉斯言!一切事情的成功,必然在於認真,它的失敗,必然在於怠慢。

1984年1月3日(癸亥-二月初一)星期二晴

上午,開地委委員會,討論幹部任免事宜。

下午,處理文件。

1984年1月4日(癸亥-二月初二)星期三晴

1月3日的認民日報》在三版刊登了陳煦的建議。標題是《改革婚姻家庭習慣十條建議》,副標題是《保證男女平等,促進計劃生育工作》。

上午,有十多位同誌來談工作,提個人問題的某些要求。

下午,地委委員會議聽取全省計劃工作會議精神的傳達。

1984年1月5日(癸亥-二月初三)星期四晴

上午,和機關同誌商談了“三年停止破壞,五年解決溫飽”的具體措施。之後,處理文件。

中共中央辦公廳寄給定西縣委的胡耀邦總書記和隨行人員采集的樹種(側柏、華山鬆各2斤)、文件,由鄧誌政拍了照片。要在全區宣傳、鼓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