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當花撒—缺乏理財教育的鬧劇。
2004年5月26日,深圳市某小區天上突然雪片般掉下百元大鈔,路人紛紛擦亮眼睛,發現鈔票竟然是真錢,遂哄搶空中、地下的鈔票。小區保安員緊急製止哄搶,但也隻找回3600元。“肇事者”是兩名3歲半的“龍鳳胎”,他們隻認識鋼鏰不認識紙鈔,趁父母會客時,從大衣櫃內翻出6500元的百元大鈔,然後將6200元錢從10樓的家中窗口扔下。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隻是小孩子不懂事演出的一場鬧劇,然而隻要我們往深處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我國少年兒童的理財教育還十分薄弱,基本上是個空白。做家長的一定要早教孩子一些金錢方麵的知識,省得犯下連自己想都想不到的錯誤。
也許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適合學習理財知識,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據美國少年兒童理財教育的目標要求,3歲的孩子要能夠辨認硬幣與紙幣,而在我國,三歲左右的兒童有不少還不知錢為何物,或者隻識鋼蹦不識鈔票。家長們一定要以此為鑒,盡早加入到對您的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隊伍中來。
理財教育筆記:
1、3歲的孩子應該能夠辨認硬幣與紙幣。而在我國,三歲左右的兒童有不少還不知錢為何物,理財教育迫在眉睫。
2、我國少年兒童的理財教育還十分薄弱,基本上是個空白。做家長的一定要早教孩子一些金錢方麵的知識,省得犯下連自己想都想不到的錯誤。
有錢不會花—中學生竟然不會買東西。
中學生竟然不會買東西,你相信嗎?
日前,在某理財夏令營舉辦的購物比賽中,主辦方要求每組孩子用200元購買規定的生活、學習、遊戲用品,沒想到孩子們的理財意識淡薄,買東西漫無目的,有些孩子花了近一半的錢隻買了規定的一件物品。
比賽前,組織者將50名中學生分成5組,每組發一張200元的銀行卡,讓他們到指定超市購買1件生活用品、2件學習用品、1件遊戲用品以及一些食品。?可能你會說,這還不容易,又不是讓他們去掙錢,給錢還不會花啊!可比賽結果讓人啼笑皆非。一組孩子先花70元買了一大瓶洗發水,再用剩下的錢購買其他物品就顯得很拮據,其實20多元左右的小瓶洗發水比比皆是。還有一個孩子竟用90多元買了籃球,用57元買了一箱薯片,結果等到買學習用品時,隻好買了2本幾元錢的筆記本。最離譜的是,還有一組學生居然算錯了錢。
一位理財專家表示,從這次比賽來看,現在的孩子理財意識太淡薄,基本上對物價沒有概念,也不會進行購物規劃。在購物過程中,都是看到什麼就拿什麼。至於如何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產出,對這些孩子來說就更無從說起了。
據一位教育業人士分析,盡管這群孩子個人綜合素質較高,而且表現出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但是對於個人理財教育,學校、家庭都缺乏重視,以致當孩子走上獨立第一步、需要自己去計劃生活時,就出現了不會花錢的事情。
雖然這些孩子不會花錢,可真到花錢的時候還真是“大手筆”,讓成年人都瞠目結舌。
暑假裏,初二學生明明“飯局”不斷,幾乎每天都和小夥伴一起下館子,期末考試後父母給他的1200元錢很快花光,盡管買mp3的計劃泡湯,可明明一點不後悔:“和朋友在一起玩,圖的是開心,花點錢是小事。”
“因為媽媽控製我花錢,我的夥伴都不睬我了。”就讀於一所重點高中的小麗愁眉苦臉,她也很委屈。因為不知道把錢省著花,媽媽對小麗的零用錢實行了控製。小麗隻得借故不參加同伴的“團購”活動。
“不喜歡爸爸媽媽代為理財的,請舉手!”在某機構舉辦的“暑期理財小論壇”活動中,問題一提出,幾十雙小手便高高舉起。活動中,90%以上的孩子喜歡或希望自己支配零用錢。但當被問及“如何支配零用錢”時,15名學生中,80%以上對零用錢使用未作計劃。老師們發現,暑假裏請同學吃飯、包場打球等成了男生的主要消費項目,女孩們則把零用錢花在商場裏、服飾店裏。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孩子喜歡自己支配零用錢,父母在把零用錢的“財權”交給孩子時,必須教會孩子理財,讓孩子知道錢的價值。
理財教育筆記:
1、讓孩子慢慢地學著買東西,開始對物價有概念,養成做購物計劃的習慣。
2、父母在把零用錢的“財權”交給孩子時,必須教會孩子理財,讓孩子知道錢的價值。
小學生幾天花掉3000元—因為來得太容易。
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項有關青少年消費行為的最新調查顯示,青少年每個月可以動用的金錢,100元以下的占36、5%,100元至200元的占23、1%,201元至400元的占19、2%,401元至600元的占9%,600元以上的占8、3%。而他們的零用錢主要是用來購買衣服鞋襪、消閑刊物、參考書,到西式快餐店消費,以及看電影等。
調查結果表明,39、6%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有很多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東西”。由此可見不少青少年在購買東西時,可能會因為受他人的影響,從眾消費,或可能被商品的外觀所吸引,憑一時的衝動而購買,買回來後卻發現並非自己所需要的而閑置一旁。相當多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他們的虛榮消費和衝動消費行為傾向較強,而理性消費行為較弱。有關專家建議,應該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和理性消費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