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我出生在河北農村一個貧寒的家庭,自四歲起就一直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我過早地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母親一起承擔著生活的重負。雖然家境貧寒,但我一直感受著母親給予我們兄妹的關懷和愛護,母親的愛是我童年最溫暖的回憶。盡管生活貧困,母親教育我們做人要有誌氣、有尊嚴,要靠智慧和辛勤的勞動改變自己的處境。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我從小養成了自強自立、不屈不撓的性格,這些對我在其後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信真理、堅持鬥爭有極大的幫助。

我的丈夫是1929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1940年,我們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結為夫妻,共同經曆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這些幹部麵臨著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們也品嚐著家庭的幸福與溫馨,那是一段難忘的時光,但還沒有來得及回味就匆匆流逝了。在十年浩劫期間,正常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被打亂了,我們也被扣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被非法關押。憑借著對黨的忠誠以及對革命事業的信念,全家人相互鼓勵,度過了那段精神極度苦悶、生活異常艱難的歲月。

幼年的經曆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使我夜不能寐;今昔對比,無異於天上地下。回首往事,我萌生了寫自傳的意願,一是想在閑暇時練習寫作,完成我在電視大學中文係時的夢想;二是想通過文字把我生活的那個年代記錄下來,希望通過我的筆能記錄那過去的一頁曆史。雖然隻以個人的視點作為圓心,個人的經曆作為半徑,然而它所包含的是一個真實的社會和人生。

那是1988年的初夏,我剛剛動筆寫了十來頁,就被發現身患肺癌,而且誤診已經一年有餘。同年,我在三○一醫院做了右上肺葉切除術,術後我堅決地拒絕了常規的化療和放療出院了。此後長達十餘年的時間,我一直服用中藥,肺癌沒有複發,戰勝疾病的喜悅使我又燃起了寫作的熱情。

我從小就渴望知識,但由於家境貧寒,每天都要幫助母親幹活補貼家用,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孩子走進學堂。參加革命後,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抓緊時間補習文化,既向周圍有文化的同誌們學習,也上過根據地的幾所學校。1965年,北京有了電視台,我買了一台黑白電視,從此在電視大學中文係學習。由於工作變動及隨後的政治運動,學習計劃沒能堅持下來,我的文化知識就是這樣斷斷續續地積累起來的。我的文學水平難以詳盡描述我所走過的風風雨雨,難以深入表達我所感受的悲喜情懷,隻是盡量如實地回憶所經曆的事情並加以整理。五年來,我堅持每天伏案寫作一個小時,持之以恒,到今天終於可以收筆完成這本自傳了。

如果我的讀者有興趣讀完這本傳記,並對20世紀我所生活的中國農村有一些了解,我將感到欣慰;如果讀者能夠追尋並體會到那一代有誌青年追求自身解放與社會進步的思想軌跡,那麼我的一切艱辛都將得到回報。

呂景旭

2010年1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