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在你撰寫過的若幹本關於當前中國經濟的著作中,你認為最能反映自己的學術觀點的是哪一本書?”我將這樣回答他:“這就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這本《非均衡的中國經濟》。”為什麼我作出這樣的答複?我是有所考慮的。在我已經出版的著作中:
《體製?目標?人:經濟學麵臨的挑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是一部比較經濟研究的著作。盡管其中有相當多的篇幅討論了中國經濟問題,並且提出了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方法,但它畢竟不是關於當前中國經濟的專著。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是一本教科書。它表述了我的經濟理論體係,但書中較少涉及現實中的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初學者而寫的,它不可能就某些經濟理論問題進行較深層次的剖析。當然,就個人的經濟理論體係的表述而言,我認為該書是最完整、最係統的。
《經濟體製改革的探索》(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年版)專就公有製基礎上的股份製、控股製和企業集團問題作了論述,而並未涉及其他問題。
《國民經濟管理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也是一本教科書。它主要從近期、中期、長期的角度闡釋了國民經濟管理的原則和政策措施。但由於教科書有教科書的任務,所以有關非均衡領域內的深層次問題不可能在書中有充分的論述。
《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路》(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集中反映了我為中國經濟體製改革所設計的總體方案,包括改革的主線、配套措施和實施步驟,但它並不是一本關於非均衡的理論著作。
《中國經濟往何處去》(香港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是我 1989年年初在香港的演講集。它是針對著中國經濟改革的若幹具體問題而闡發的。在承包製如何向股份製過渡、國營大中型企業為什麼不能實行私有化、國有資產如何管理等問題上,書中都有較詳細的論述,但它仍然沒有就中國經濟的非均衡狀態進行係統的分析。
現在擺在讀者麵前的這本《非均衡的中國經濟》與上述這些著作有以下三個重要的區別。第一,它是一本學術專著,而不是專為大學生而寫的教科書;雖然我的分析以《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國民經濟管理學》中已闡述的原理作為出發點,但對非均衡經濟的理論分析要比那兩部教科書中所闡述的要深入得多。第二,它的重點是現階段的中國經濟,而不像《體製?目標?人》那樣以比較經濟研究作為重點。第三,它的理論性很突出,即主要從非均衡經濟的特征著手分析,以說明資源配置失調、產業結構扭曲、製度創新的變型等現象的深層次原因,而不像《經濟體製改革的探索》、《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路》、《中國經濟往何處去》那三本書那樣把中國經濟的非均衡狀態作為既定的前提,從而直接探討中國經濟改革的具體方案的製定。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把這本《非均衡的中國經濟》視為最能反映我關於當前中國經濟的學術觀點的著作。
在本書中,我自己感到具有特色的是這樣八方麵的分析:
(1)經濟的非均衡有兩類。第一類非均衡指市場不完善條件下的非均衡,第二類非均衡指市場不完善以及企業缺乏利益約束和預算約束條件下的非均衡。當前中國經濟處於第二類非均衡狀態中。我們應當力求使經濟先由第二類非均衡過渡到第一類非均衡,然後再使第一類非均衡中的非均衡程度逐漸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