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製經濟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曆了30年的發展曆程,對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何加強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的建設,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是21世紀黨的建設麵臨的全新課題。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這是我們黨在反思總結自身建設曆史經驗、冷靜觀察黨的建設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重大命題和重大任務。這個命題是中國共產黨總結建黨90年,特別是執政60年自身建設基本經驗所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共產黨對當前自身建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刻分析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解決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所麵臨的各項任務的根本舉措。科學化就是要遵循和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黨建科學化,就是要按照黨的建設規律來研究黨的建設,按照黨建規律來創新黨的建設,按照製度化、規範化的要求去推進黨的建設。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科學化水平,必須以非公有製經濟組織自身發展規律為基礎,在探尋和把握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內在規律的基礎上,推進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新發展。
由於非公有製經濟組織自身的特殊性質,客觀上決定其黨建工作的艱巨性和複雜性。非公有製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有別於國有、集體企業的黨建工作。首先,從企業對黨建工作的需求狀況看,非公有製經濟組織的經營觀念趨向於追求利潤最大化,其管理結構、勞資關係對黨的工作接納性較小,黨組織在其中一般沒有製度化的安排,黨的工作已由國有、集體企業的“內在要素”演變成了一種“外在要素”。其次,從企業與黨組織的相互關係看,一方麵,非公有製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與上級黨組織隻是一種鬆散的掛靠關係,相對於上級黨組織而言,它處於“邊緣地位”;另一方麵,非公有製經濟組織特有的製度安排,限製了黨組織的活動空間,相對於非公有製經濟組織的工作體係而言,黨組織也處於“邊緣地位”。再次,從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員職工的組成看,非公有製經濟組織職工來源廣泛,文化參差不齊,觀念習慣相差很大,人員流動快,企業用工靈活等,使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比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黨建工作更趨複雜。
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是當前黨建工作的一個新領域,有許多新的課題亟待解決,有許多新的難題亟待解破。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我們看到,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仍然滯後於非公有製經濟的迅猛發展,仍然是基層黨建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科學機製還未真正形成,黨組織在非公有製經濟組織的作用還沒有很好地發揮。進一步加強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科學化水平,需要我們努力探索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規律,認真總結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經驗,學習借鑒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黨建工作的經驗,努力使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賦予創造性,推動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科學發展。
從2001年開始,本人開始關注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的建設問題,2001年參與寧波市委黨校樂承耀教授主持的中央黨校課題“從寧波市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看我國社會階層新變化研究”,2004年主持中央黨校課題“非公有製企業黨員先進性問題”,2005年該課題成果獲寧波市黨員先進性教育一等獎,2004年參與陳鵬建教育長的國家社科規劃課題“沿海發達地區新社會階層黨員隊伍建設問題研究”,2010年參與《區域化黨建在寧波的實踐發展與理論創新》的編著,並撰寫第五章《寧波新社會經濟組織黨建發展模式探索》,2010年,在總結近10年來對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建研究的基礎上,申報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課題,有幸並被列為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研究”,本書就是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
張永明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