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見走上前的孩童雖衣衫普通,小小年紀卻氣質不凡,便饒有興趣地問道:“哦?為何啊?”
“臭小子!考官們剛要評,你打什麼岔?”邵昌怒道。
錦瑟見他罵人,不怒反笑道:“這就是你過不了考試的原因。”她頓了頓對著眾人揚聲道:“《顏淵》裏有‘與人恭而有禮’這一句,我尚未開口,你就罵人,問君有何‘恭’?問君有何‘禮’?既然考的是《論語》,首先考的就是一個‘禮’字,無‘禮’何為君子乎?”
邵昌指著錦瑟一下答不上話來,便罵道:“有時間來打岔,還是不如回去用馬刷好好刷幹淨你的醜臉!”
錦瑟麵不改色對著他說道:“你還在罵人是因為沒有學好《論語》!這本書的關鍵便是‘禮’和‘仁’二字,當中提到‘禮’的地方有百餘次之多。孔子曾對他的兒子伯魚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禮是立之本,而知禮、學禮在儒家思想裏是最根本的做人要求。你這最重要的‘禮’都沒有學好,考試如何能過呢?”
考官們聽完錦瑟的一番話,不禁相互點頭讚賞。在座的學童們見這個年紀和他們一般大的孩童居然懂這麼多都內心佩服不已。
“你……你……”邵昌指著錦瑟說不上一個字,便求助地看向其中一個中年考官。原來,這個考官也姓邵,和邵昌的父親是遠方親戚。
邵考官見狀,便輕咳一聲,對錦瑟說道:“《雍也》中有‘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一句,請問何解啊?”
錦瑟臉一紅,“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一句講的是孔子要求弟子在“博學於文”之後不忘“約之於禮”。邵考官如此問她,是在暗暗責備她在眾人麵前賣弄學識,以“博學”來欺負邵昌。
她沉吟片刻,無所畏懼地反問道:“學生隻知道‘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請問師傅的那句話究竟何解呢?”
她這麼一問,邵考官愣住了。他在問她之時也引用了書中的句子,原來,錦瑟是用他自己親口說出的話來責備於他:其實邵考官現在也是以“博學”來欺負人。
四下在座的學童們聽著這近乎啞謎似的對答,不禁都麵麵相覷。主考官周師傅見邵考官一時無言以對便上前解圍道:“《論語》一書確實關乎於一個‘禮’字。”他不可置否地指著錦瑟對一旁的邵昌說道:“你虛長這孩童幾年,但學識卻遠不如他!還是回去好好再溫習溫習,過了立秋再來補考吧。”
邵昌聽到要補考,一下漲紅了脖子,怏怏不樂地小聲嘟噥道:“學生比其他人要答得好很多,為什麼要補考?”
錦瑟聽著笑道:“《論語》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你都沒有學好,怎能說自己比其他學生要學得好很多?師傅讓你‘學而時習之’然後再回來考試,你應該‘不亦樂乎’才對啊?要知道溫故方能知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