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放下手中瓶(1 / 2)

心靈快樂自主在禪學中被看作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結果,它源於這樣一條準則,那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禪宗思想上的最高境界源自《金剛經》,後來被六祖慧能活用於他所宣揚的禪法中,它可以被稱作禪宗的心要。

六祖在還沒有出家之前,是一個一字不識的賣柴村夫。有一天他在賣柴市鎮上聽到有人在念《金剛經》,當聽到經文中的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忽然大悟。

隨後他決定去參訪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他在弘忍的門下不到一年,便得以繼承他的衣缽。所以禪宗在六祖慧能之後,便開始以《金剛經》印心,而這個“無住”的自由心法,成為中國禪學活潑開展的最重要原因。

“無所住”就是空,是要空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見、情緒和對善惡、愛憎的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可被解釋為清心,因為清心的人總是那樣單純,那樣寬容,那樣誠心,那樣恬淡從容。

佛陀在世時,有位黑指婆羅門來到佛前,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

黑指婆羅門於是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但是,佛陀又說:“放下!”

黑指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這時,黑指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請問現在你要我放下什麼啊?”

佛陀說:“我並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統統放下,再沒有什麼了,你就會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

黑指婆羅門這才理解了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世間的人一旦有了功名,就會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會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會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會對事業放不下。世人身體上的重擔,心靈上的壓力,何止手上的兩個“花瓶”呢?但是這些重擔與壓力,會使人活得十分艱苦。因而,在繽紛的社會裏,學會“放下”可以使心靈獲得解脫,讓自己活得灑脫。

有個後生從家裏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裏的老禪者。

來到禪院後,後生與老禪者一邊品茶,一邊閑談,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回答。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老禪者見狀,問:“什麼使你這樣驚訝啊?”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

後生說:“今天我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團團轉;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斬斷才能自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