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並不能帶來快樂,不論是追求之時、得到之時或失去之時,都是苦惱。雖然如此,大多數人卻無法覺悟,總是在貪欲之中轉個不停。
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
有一次,他對達摩祖師說道:“請老師為我安心。”
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
慧可不得不說:“弟子無法找到。”
達摩開導他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嗎?”慧可恍然大悟。
幾十年以後,僧璨前去拜謁二祖慧可,他對二祖說:“請求師父為弟子懺悔罪過。”
二祖慧可想起了當初達摩啟發自己的情景,微笑著對僧璨說:“把罪過拿來!”
僧璨說道:“我找不到罪過。”
慧可便點化他說:“現在我已經為你懺悔了!你看到了嗎?”
僧璨恍然大悟。
又過了許多年,一個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才能解除束縛?”
僧璨當即反問:“誰在束縛你呢?”
小和尚脫口而出:“沒有誰來束縛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說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脫呢?”
小和尚豁然領悟。他就是後來中國禪宗第四祖——道信。
醉心於功利,便被“名韁利鎖”縛住;斤斤計較於褒貶毀譽,必會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貪欲無厭、爭權奪利、鉤心鬥角,哪一個不是伴隨著煩惱焦慮、憂愁驚恐、嫉妒猜疑?重要的是自我解脫,而不是求人解脫。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雲了嗎?能否讓侍衛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裏?”
“當然不能!”
慧忠又說:“世人癡心向佛,有的人為了讓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為了求財富、求福壽;有的人是為了擺脫心靈的責問,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
“怎樣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讓陛下有這樣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幾十年的醉生夢死,到頭來不過是腐屍與白骨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慧忠答:“您踩著佛的頭頂走過去吧!”
“這是什麼意思?”
“不煩惱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絕對不會自認是清淨佛身。隻有煩惱的人才整日想擺脫煩惱。修行的過程是心地清明的過程,無法讓別人替代。放棄自身的欲望,放棄一切想得到的東西,其實你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可是得到整個世界又能怎麼樣?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問:“你為什麼要成佛呢?”
“因為我想像佛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
“現在你貴為皇帝,難道還不夠嗎?人的欲望總是難以得到滿足,怎麼能成佛呢?”
是啊,欲望永遠沒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種種欲望,世人求佛究竟是為了什麼?當然是欲望在作祟,欲望的增長常常會使人處於危險的處境而自己卻毫無覺察。
道林禪師喜歡一個人住在樹上,與鳥巢為鄰。
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訪道林禪師,隻見道林禪師在鵲巢邊坐禪,他於是站在樹下仰著頭對道林禪師說:“你這樣住在樹上實在是太危險了,趕快下來吧!”
禪師說:“我的處境一點都不危險,隻要我小心,就一定不會掉下去的;相反,你的處境才是最危險的!即使你盡量避免,有的時候你卻是避不過的,真正要小心的人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白居易說:“我是當朝重要的官員,我的生活十分太平,沒什麼危險。”
道林禪師說:“薪火相交,難道還不夠危險嗎?官場如戰場,眾人從無一心,你來我往,危險就在眼前!”
白居易聽了禪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道:“佛法是如何解釋的呢?”
禪師回答道:“不要做一件壞事,不要不做一件好事!”
白居易聽了感到很失望,他說:“我以為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呢,這樣的道理連3歲小孩子也知道,何必說出來呢?這不是侮辱我嗎?”
禪師說:“3歲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80歲老翁卻不明白。世人皆為功名利祿,即使身處險境也執迷不悟。就連3歲小孩也明白的道理,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地做到呢?如果每個人都隻做好事而不做壞事,那麼邪惡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人間一定是快樂祥和的,難道還會像現在這樣處處是險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