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存在極樂天堂,沒有人能夠逃脫不幸與不快,沒人能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凡事不能隻看到壞的一麵,而看不到好的一麵,遇事多朝好的方麵想,你就會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
一個小和尚在廟裏待煩了,總覺得心情煩悶、憂鬱,高興不起來,就去向師父訴說了煩惱。
圓通和尚聽了徒弟的抱怨,說:“快樂是在心裏,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淡然,則無往而不樂。”
接著,他給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個村落,有個老爺,一年到頭的口頭禪是“太好了,太好了”。有時一連幾天下雨,村民們都為久雨不晴而大發牢騷,他也說:“太好了,這些雨若是在一天內全部下來,豈不泛濫成災,把村落衝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幾天下,這不是值得慶幸的事嗎?”
有一次,太好老爺的太太患了重病。村民們以為,這次他不會再說“太好了”吧?於是,都特地去探望老太太。
哪知,一進門,老爺還是連說:“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不禁大為發火,問他:“老爺,你未免太過分了吧?老太太患了重病,你還口口聲聲太好了,這到底存的什麼心呀?”
老爺說:“哎呀,你們有所不知。我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始終是老婆照顧我,這次,她患了病,我就有機會好好照顧她了。”
講完了故事,圓通和尚啟發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壞事從另一個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啟示嗎?隻要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一切遭遇,就沒有什麼擺脫不了的憂鬱。”
還有一個故事:一次,兩個徒弟看到屋裏飛進一隻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飛,卻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擋住了,一次次徒勞地摔下來。
徒弟甲說:“這隻蜜蜂真是愚蠢呀,既然知道這個方法行不通,為什麼還要努力呢?它這樣做,即使飛一輩子也不可能成功。”
他從中得到領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強求,該放手時就放手。
徒弟乙說:“這隻蜜蜂真頑強,它那麼勇敢,失敗了也不屈服。”他也從中得到啟示:做人就應該像蜜蜂那樣,鍥而不舍,敗而不餒,百折不撓。
於是,兩人爭執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他們隻好去找師父來評理:“究竟誰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呢?”
老和尚說:“你們誰都沒錯。”
兩個徒弟不解,心想,怎麼可能兩種觀點都對呢?難道師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讓我們再爭執了?老和尚早就看出了他們的心思,他微笑著,拿出一塊大餅,吩咐他們把大餅居中切開。徒弟二人照做了。
老和尚問:“兩個半塊餅,你們說哪半塊好,哪半塊不好?”
他們回答不出。
老和尚說:“你們總是看到相異的地方,而沒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異,掩蓋了質的相同。”
反鑒歸澄漠,
容與含道符。
心與理理密,
形與物物疏。
蕭索人事去,
獨與神明居。
——支遁·《詠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