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時尚養老新觀念——讓我們一起住進老年公寓(2)(1 / 3)

一般人認為,住到養老機構,就是為了養老,就是因為需要照顧了。這雖有一定道理,但卻失之偏頗。事實上,近年來,一些身體健康又有經濟基礎的老人也住進了福利院。這種純休閑型的入住,是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

徐老是從電業局離休的,2005年與妻子徐大媽一起住進了老年公寓。徐老說:“我是山東人,對山東很有感情,心想退下之後一定要回山東定居,常言道落葉歸根嘛。”離休後,徐老就和老伴到全國各地轉了一圈,先後到過北京、上海、廈門、西安以及山東的濟南、煙台、威海等地,他要選擇一個棲息地,最後定在了青島。他們認為這裏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很理想。

兩位老人身體健康,性格開朗,住到養老機構不是為了尋求照顧,而純粹是為了選擇一種瀟灑的生活方式。徐老愛好京劇,和青島的票友都很熟,經常參加市裏票友們組織的一些活動,還到電台、電視台作過節目,是個“大忙人”。他是院裏文體活動的“台柱子”,一些大的活動,都少不了他的“拿手戲”——京劇。

徐老說:“忙了一輩子,到老了才真正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也不用為工作操心了,也不用為兒女操心了,一身輕鬆,此時不樂,更待何時?”平日裏他們打打麻將,玩玩撲克,或者到健身房鍛煉身體,天氣好的時候結伴遠足,看看風景,看看山水,日子過得快活瀟灑。

這是當代老年人的一種全新的生活追求。據對入住老年公寓老人的調查,目前有32%的老人是出於選擇這種悠閑的生活方式而住進來的。這種“休閉型”的入住,使養老和旅遊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也拉動了老年公寓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全麵提升,使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

於老是從海關關長的位子上退下來的。談起為何住進老年公寓,老伴李大媽說:“我們倆每月退休金不低,生活得不錯,家裏也請了保姆。家務活雖不用幹了,但心還得自己操。今天買什麼菜,做什麼飯都得自己打算,生活瑣事有操不完的心,子女也免不了跟著操心。住到老年人公寓,生活瑣事一概不用自己操持,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都由工作人員做了,剩下的,就是好好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醫療條件是所有入住福利院的老人最為青睞的,24小時有大夫值班,從根本上解除了老年人的後顧之憂。許多老人認為,住到福利院,真是找到了一個“全能保姆”,衣、食、住、行、醫,什麼都不用自己操心了。這不僅讓老年感到安全、輕鬆,也使子女少了許多負擔。

積極轉變養老觀念

在國外,老人們退休之後結伴到老年公寓或者敬老院入住,已是很平常的事,因為那裏有方便的醫療條件,有周到的陪護和誌趣相投的老人群體。在我國,許多老年人即使孤獨在家也不願入住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強烈的“孝”文化使老人和子女認為老人入住老年公寓是子女的一種不孝。

選擇入住養老機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老年人的歡迎?據某市社會養老需求情況調查,有10.5%的老年人選擇了住養老機構的養老方式,據測算,該市區約有2.5萬人想入住養老機構。

潘老入住福利院6年多了,他對入住養老機構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住養老機構是老年人最好的選擇,兒女都忙,誰來照顧你?還是住福利院好,兒女省心,老人安心,很不錯。

潘老剛來時,也沒打算長住,來了以後感覺挺好,就住下來了。他每天早晨散散步,白天看看書,寫寫日記,有時翻翻同學錄,看看老照片。撫今追昔,感懷過去的時光,雖偶有傷感,卻也逍遙自在。

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庭,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對老年人來講,是一種挑戰。一方麵需要老年人自身轉變觀念,戰勝自我,順應潮流,愉快地走出家庭,到養老機構頤養天年,以減輕子女家庭的照料負擔;另一方麵,也要求養老機構要突出個性化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要,為老年人創造高品味的生活環境,讓老人找到“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