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經01(1 / 1)

第1卷 第一章 《內經》養生觀

一、《內經》對衰老的認識精、氣、神與衰老《內經》中說,不論男女,自發育長成到40歲以後,體內物質(精與氣血)已由高度發展而漸趨衰落,故在起居方麵開始發覺衰退;到50歲更會感到身體笨重,聽覺和視覺不夠靈敏;到了60歲,精氣虧虛,性欲減退,中氣不足,表現在九竅的多涕多淚、二便不能約束,有下虛上實的表現。所以人生盛衰的過程,應及時攝養,可以強健,否則不免衰老。衰老和強健雖然是兩件事,實際還是一個根源。隻有聰明的人能認識這同一的根源,愚笨的人隻看到強健和衰老兩個表麵,於是愚笨者經常憂慮體力的不夠,聰明者不但能保持體力充沛,並且能使老年如同少年,壯年更顯健康。所以古代聖人主張清靜愉快,用適應自然的方法來增長他的壽命。這裏所說的“精”為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氣”是生理的功能,“神”即是精神,是一切意識、知覺、思維等生命活動的集中表現。“精、氣、神”被養生學家稱之為“內三寶”,養生的精髓就在於調整和控製人體生命活動的這三個基本環節。問與答 注重保養精氣神在“內三寶”之精、氣、神這三者之中,氣是精、神的基礎。在氣的活動基礎上,才有精的化生及神的活動。氣是精、神的根蒂,氣足則精足,氣虛則精虛,精氣旺盛,精神才充沛。養護“內三寶”主要有三條:一是保精護腎,這主要包括節欲慎房事和通過藥物及食物滋腎、溫腎兩個方麵。腎為藏精之髒,腎氣充盛則精存,腎氣虛衰則精亡,所以說保精的關鍵在於固腎。二是補脾益氣,這是裕養氣血的主要手段。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運健旺,則氣血充足。補脾之法除藥物調補之外,尚有節飲食以和胃健脾,常運動以健胃化食,調精神以疏肝理脾等。三是調神養神,強調動靜結合,主張恬淡虛無,以靜養神和氣功健體,以促使機體進入靜養的內守狀態。祖國醫學強調對精氣神三者的調攝,把“調陰與陽,精氣乃充,合神與氣,使神內藏”(《靈樞·根結篇》)作為養生要旨。因此注意調神與養形相結合,逐漸形成調身、保精、服氣等修身養神法與食養、藥補、導引、推拿等健體養形法。這些綜合療法實為延緩衰老理想的長壽之道。二、《內經》中的養生觀不治已病治未病古代的聖人不主張已病後才治病,而主張未病先防。治病如治國一樣,若等到疾病已經發生了才去用藥,國家已經亂了才去治理,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打井,戰爭打起來了才想到鑄造兵器,這不是太晚了嗎?這就是《內經》提出的“治未病”的思想,它一直是預防醫學和養生防病的座右銘。“治未病”觀念蘊涵著養生、預防與治療,三者有著密切的關係。養生,主要是未病時的一種自身預防保健活動,對於強身、防病、益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預防,對於健康人來說,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對於病者來說,可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和傳變。對於病者來說,疾病初期,病情輕淺,正氣未衰,所以比較容易治療。倘若不及時治療,病邪就會由表入裏,病情加重。如頭目眩暈,拇指和次指麻木,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為中風的預兆,必須及時重視檢查治療,以免釀成大患。《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謂“上工(高明的醫生)救其萌芽……下工(下等的醫生)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同樣表達了有病要早治療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