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陳友慶同誌的《兒童心理理論》一書即將與讀者見麵了,這是作者擷取了其博士論文和博士後論文的精華修改而成的。可以說,這本書是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對當前心理理論研究的重要總結和探索,有著開創性的意義。我為該書的出版而高興,祝賀作者取得了這一新的成果。
自1978年心理理論的概念提出之後,其受到的關注就令人矚目,其成果的輩出則令人驚異。它成為繼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和元認知研究之後,又一個探討兒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的嶄新角度和範式,是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第三個主要的浪潮。而且,心理理論的研究自發起之日,其勢頭就十分迅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代了元認知在兒童認知發展研究中的地位,成為目前兒童認知發展研究領域居於主導地位的研究傾向。
當前,對心理理論的研究,已經發展成為多角度、多手段、多領域的立體研究的態勢。例如,從事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的學者們著重探討該領域在心理學研究史中的地位、它對皮亞傑理論和元認知觀點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它的獨特的研究視角和觀點;發展心理學家們則關注個體心理理論的起源和發展,研究對象主要是學前兒童,但他們也考慮心理理論畢生發展的性質和各年齡階段的特點;臨床病理學家們則從心理異常的角度出發,希望借此研究可以找到個體心理異常的原因,例如對兒童自閉症、Asperger綜合征、精神分裂症以及聾兒的心理理論研究,來為心理治療提供依據;神經科學的研究者們則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心理理論的腦生理機製,他們利用神經心理學和神經影像學方麵的研究來闡述目前關於參與心理理論加工的相關腦區,特別是前額葉、顳上溝和杏仁核區域,並判斷它們可能是心理理論加工的核心神經環路;社會心理學家們也開始重視心理理論的存在,並考慮它的發展對人們複雜社會交往的影響以及不同文化環境中個體心理理論能力的差異狀況;而教育工作者們則更多地考慮如何利用心理理論的研究成果,促進兒童的人際溝通能力,如何根據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特點,采用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總之,心理理論的研究拓寬了心理學工作者的研究視野,成為心理學研究的新寵內容,或許隨著該領域研究的進一步加深和拓展,我們會發現它更多的意義。
《兒童心理理論》一書有三個主要的特點:第一是它的內容全。可以說,上述的心理理論研究的進展,在該書中幾乎都有所介紹和分析,這包含了理論進展和實證研究的進展。第二是它的資料新。該書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最新文獻,並運用全新的見解評價了各種理論、方法和研究內容。第三是它的可操作性強。該書除了要全麵介紹心理理論的研究狀況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促進和提高廣大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工作者對心理理論的研究,為此作者著重介紹了三類心理理論的具體實驗方法和步驟,使讀者可從中了解到該領域的一般研究方法。因此,該書體現了很高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陳友慶同誌曾師從我攻讀心理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他尊師重道,勤奮鑽研,為人真誠樸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學海無涯,願他在今後的學術攀登中,更上一層樓。
是為序。
陰國恩
2008年5月於天津師範大學注:陰國恩(1948—),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博士生導師。1999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實驗心理學專家稱號。主要社會兼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與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心理與行為研究》副主編,《心理科學》編委。
序二
縱觀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曆史,關於個體認識發生與發展的研究視點曾有過幾次重要的轉變。如果說早期的研究偏重於個體對客體的認知的話,那麼近年來的研究重點則轉向了個體對作為認識主體的人(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狀態)的認知,研究者們尤其關注個體在發展初期對這一認知的習得與發展,由此構成了當今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最活躍的一個領域——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
19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開創了認知發展研究的先河,他的觀點對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思想和發生認識論有很大的影響。鮑德溫曾將個體心理發展分析為三個部分:兒童認知的發展、人格的社會和認識基礎、行為的個體發生與種係發生的關係。他在《兒童與種族的心理發展》(1895)一書中指出,兒童的認知或意識,開始於生物過程,然後經過感覺運動和意念運動階段,最後到達表象和觀念的轉換階段。而在意識出現後,相繼而來的是前邏輯、邏輯和超邏輯的高級心理發展階段。個體認知發展有其基本的機製。幼兒通過對比、同化來順應刺激環境。如果適宜的機製尚未形成,則由反饋引起重複即循環動作來實現。在生活早期的感覺順應中的循環反應以後,就上升為動作的心理表象或認知的圖式。鮑德溫的這些概念後來成了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