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服務型社會的結構(1 / 3)

結構問題最早是社會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派別,以索緒爾、列維-斯特勞斯、c.格爾茨等人為代表,他們強調結構不僅是指事物的構成形式或外表,而且也指事物的組成部分或構成原料,認為結構“與經驗實在並無關係,而是與依據經驗實在建立的模型有關”([法]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人類學》第1冊,張祖建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頁。)。學者們認為,結構反映著特定的社會關係與社會網絡,每一種社會類型將會形成自身獨特的社會結構。為此,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服務型社會的結構。

第一節服務型社會結構的新情況

如果把社會比喻為一個整體、一個板塊,那麼,社會結構就是存在於社會整體之中各個板塊之間的存在形態。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聯係,相互衝突也相互作用,社會結構在矛盾中改變,在改變中平衡,在改變與平衡中尋求自身的發展。

一、結構在服務型社會中的含義

社會結構包含著與特定社會形態以及社會類型相聯係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角色、社會群體與社會製度。日本學者富永健一曾經把社會結構定義為“構成社會的如下要素間相對恒常的結合。這些構成要素可以從接近個人行動層次(微觀層次)到整個社會的層次(宏觀層次)劃分出若幹階段”([日]富永健一:《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董興華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頁。)。在他看來,社會結構一方麵涉及“地位”與“角色”,因為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總是處於一定的地位,這是決定人們進行社會行動的前提與依據;另一方麵,社會結構表現為行動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角色結合在一起組成具有穩定性與認同感的社會群體,如“社區”與“社會”、“基礎集團”與“機能集團”等。

這表明,社會結構主要表現為行動者如何通過行動把自身結合成群體並開展社會行動。這樣,社會結構首先就涉及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中的人口及其組成方式,以便把他們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推動社會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麵,社會結構也涉及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各個方麵,社會結構成為聯係社會成員、形成社會秩序的網絡。

在社會學早期創始人孔德、斯賓塞那裏,他們將社會結構界定為社會有機體的構成方式,社會結構的產生和發展是自然進化的結果。19世紀下半期,社會學三大家之一的塗爾幹認為,社會結構主要是指社會結合的組織形式。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默頓等人把社會結構定義為一個社會中諸社會要素穩定的布局。在帕森斯看來,任何一個社會係統都是功能一體的,共同維持某種價值觀以抗拒外來壓力,促進社會係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戴維·波普諾認為,社會結構是“群體或社會的基本構成部分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上),李強等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頁。)。而拉德克利夫·布朗從靜態的方麵研究社會結構,認為社會結構是“某一時刻個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部總和”([美]鄧肯·安切爾主編:《新社會學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11—318頁。)。

真正對社會結構作出科學解釋的是馬克思。馬克思將社會結構歸結為由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基本要素組成的統一體。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文中,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頁。)

馬克思由此揭示了社會結構的基本內容:一是將社會結構看做“關係總和”,經濟結構是生產關係的總和,社會結構則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這樣看來,社會結構則是人們的物質生活關係以及精神生活關係的總和。二是把社會結構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在馬克思看來,如果說經濟結構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統一體,那麼,社會結構則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統一體。三是社會結構的變化來源於社會內部的矛盾運動,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就是人們的社會實踐以及由此產生的勞動分工。毫無疑問,馬克思科學地回答了社會結構的基本構成要素、產生源泉、基本內容以及社會結構的一般發展趨勢等問題。這有助於我們全麵把握社會變革與社會轉型問題。

上述社會學家們雖然沒有生活在服務型社會的時代,也沒有對服務型社會的結構作出具體的解釋與規定,但是,借鑒於他們的思想以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把服務型社會的結構概括為如下幾點:

一是服務使服務型社會結構更具有整體性。整體性是社會結構的本質屬性。服務型社會的結構不僅是對社會要素的整合,而且也是對社會各個組成部分的統攝。它是包含經濟結構、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以及其他社會結構在內的結構整體與結合綜合。其中,整合或綜合的靈魂就是服務。從表麵上看,服務似乎為把持個性,追求個性而存在,服務也似乎應該與個別有關。其實不然,在服務型社會裏,服務把三次產業整合為具有相同性質和共同特征的產業整體,使得服務型社會的社會結構整體性更強,能力發揮更強大和協調性更好。馬克思指出,“任何機體的各個被劃分的方麵都處於由機體的本性所決定的必然的聯係之中”(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頁。)。這樣形成了整體性觀念,我們才能使整個結構中的各個板塊、各個要素在建立相互關係及共同運行時不發生摩擦、碰撞,或使摩擦和碰撞的負麵效應減少到最小可能。這就是說,服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結構中的一個板塊,成為統領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係的杠杆、紐帶,在服務標準的原則下,服務統治了整個社會的全過程,社會圍繞著服務的標準開展經濟建設,進行社會製度安排與資源整合,進行人的行動方向校正與社會機能設置。

二是服務使服務型社會結構更具有層次性。服務型社會的社會結構同樣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麵的統一體,從而體現出服務的層次性、多樣性。服務作為服務型社會的主要特性,這是從總體上界定這個社會特性的。因此,服務型社會中的服務雖然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但是這種服務更具有層次性,具有不同的服務形式、服務項目與服務內容。例如,就一個工業品製成過程來講,作為一種服務的研發與設計屬最高層次,之後可以把製造、營銷等再進行層次劃分。製造作為一種服務還可再劃分為多個層次。核心的製造環節或製造商就是製造環節的最高層次,無關緊要的零配件製造就是較低層次。以戴爾計算機為例,戴爾的核心是研發與營銷,這是整個服務的重要方麵,其他製造環節,特別是零配件供應部分則為較低層次。沃爾瑪也是如此,經營品牌的營銷模式處於沃爾瑪的運營過程的最高層次,其餘的商品配送就處於較低層次。

三是服務使服務型社會結構更具動態性。社會的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變化而變動的。前工業社會,地主與農民構成了中國社會結構的主體。就中國社會來說,新中國成立之初,這種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逐漸演變為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工人、農民、解放軍、學生(知識分子)、商人等多元社會結構。到了今天的服務型社會裏,中國社會結構呈現出更加複雜多樣性以及變動性特征,服務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中的作用不盡相同,服務將引領整個的結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陸學藝為此曾將20世紀末的中國的社會結構按當時的情況劃分為十個方麵(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但這十個方麵的劃分是20世紀末的劃分方法,今天的情況又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又大量出現了中介服務階層群體、非生產非服務的網絡經營管理階層、行業資源整合使用階層等。中介服務階層諸如那些基金管理公司、獵頭公司、谘詢顧問機構、網絡平台運營商等;非生產非服務階層諸如那些供應鏈管理機構、服務外包機構、方案設計及推廣機構;行業資源整合使用階層諸如那些行業商協會、產業公會、產業聯盟等,這些階層的出現,無一不與服務有關,他們都是依托於服務而產生的。所有這些,直接體現出社會結構的動態性特征。

二、服務型社會結構呈現的嶄新概念

如前所述,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社會結構,不同類型的社會結構形式必然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而發生著相應的變化,使得社會結構具有相對獨立性,展示出社會結構的發展性。在服務型社會裏,社會結構在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麵表現出新情況。

從經濟上看,服務型社會裏的生產關係與前服務型社會相比,雖然同樣也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而且這些環節在服務型社會中仍然存在並承擔著固有的角色。但不同的是,服務型社會中的這些環節之間不再像前服務型社會那樣界限明確、角色分明,而是在它們之間的關係中出現了各個環節之間的融合狀態、膠著狀態,其中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出現了如阿爾溫·托夫勒曾經預見的“產消者”(這一概念是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個概念與主體的融合。)以及本書所提出的實體消費者等概念。本書所提出的實體消費者概念,它所指的消費者不是一般的個人,而是生產經營實體。這樣的實體所消費的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往往是一個產品製造完成過程的中間形態產品,其表現的形式也不是產品的最終形態和最後完成品,實體消費者購買的產品也不是將產品消費掉,而是將購得的產品加入進新的生產過程當中,最終依附在新的產品形態上,成為新的產品的一部分。

第一,服務型社會出現了機構生產與消費環節的有機整合,出現了生產過程的產品消費者。服務型社會的生產活動不僅僅隻是一個純粹的製造,生產活動已不能完全按照生產控製者的思想意誌所動作,生產與製造已經成為向下一個生產單位、下一個生產部門乃至下一個環節提供服務的重要方麵,因而它們也就不單純是生產者個人行為。在這裏,生產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為了給消費者(零部件需求者)提供更為個性化的產品與個性化的服務,此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就成了服務的內容;另一個是給消費者(零部件需求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高質量的銷售服務,此時,產品質量和銷售服務質量也就成了服務的內容。於是,生產與消費、生產與服務、消費與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是生產活動主體、消費活動主體,是服務活動雙方主體的互動過程,或者說是生產活動中的產消者、實體消費者自我服務、順序服務、自我滿足的過程。它所體現的是生產活動參與者為滿足不同的需求對象個性化需求所進行的生產活動並體現出的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共同生產關係。

第二,服務型社會出現了生產、分配與交換的融合。在生產、分配與交換環節,服務型社會體現出更多的公平性和自主性。服務型社會是一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資料的生產已經突破了量的需求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類型裏,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為人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生產、分配與交換不再是誰決定誰、孰先孰後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作用、互為存在的平等關係。分配與交換不再是被動和從屬於生產及生產成果,分配與交換具有完全的自主性。怎樣分配,怎樣交換,完全由需求者自主選擇。分配渠道、手段等也是形式多樣、公平競爭。作為一個生產成果的享用者、需求者,人們通過誰、通過什麼方式取得生產成果,完全可以做到隨心所欲。是通過網絡訂購還是親臨現場;是通過哪家物流單位移動需求品,等等,選擇性極強。生產、分配、交換的融合,還體現在生產過程本身,生產過程本身也存在著分配與交換的行為。

還有如“顧客至上”這樣的服務性語言其實也為服務型社會的服務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基礎和社會氛圍,也是服務型社會來臨的日常生活體現。顧客導向模式使得由服務整合而成的社會服務部門真正從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出發,提供符合個性服務要求的生產,整個社會將不斷強調“創造服務產品”的觀點,這些觀點將深入人心並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它不僅會體現在服務產品的種類上,體現在提供服務的方式上、獲取消費者需求信息的途徑上,而且還會體現在服務產品提供的形態上,提供使消費者滿意的服務手法上,重視溝通的思想使得整個社會係統中各個主體共享信息,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使服務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切合消費者需求。

第三,服務型社會出現了生產實體消費者。生產實體消費者是相對於個人終端產品消費者而得其名的。一般講,個人消費者需求的主要是產品的最終形態,是生產過程的最後完成品。而生產實體消費者消費的一般不是產品的最終形態和最後完成品,而是產品的製造過程的中間形態。與個人消費者不同的是生產實體消費者購買的產品不是將產品消費掉,而是將購得的產品加進新的生產過程當中,將這個產品附著在新的產品形態上,使之成為新產品的一部分。由於服務型社會中的同一個生產過程各自獨立的經濟主體愈來愈多,因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產實體消費者階層結構。比如生產過程中的下一家實體就是上一家實體的產品消費者。而下一家轉過身來也可能立即就成為它的下一家的產品供應者,它的再下一家就成為它的消費者。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集兩個身份於一身。總之,生產實體消費者的出現成為服務型社會的新發現、新情況,也是服務型社會來臨的基本原因之一。這樣也就出現了在第一、二、三次產業當中生產者與消費者可能無法有效區分,農業作為種植業既是第一產業,同時也包含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特征;工業作為第二產業,同樣也包含著第三產業的特征;傳統的第三產業或服務業也已經不再單純隻從事流通行為,同樣也包含著製造行為,由此我們觀察到,各個產業本身已經不再單純,隻有服務才成為其中的常項,所有產業當中都蘊藏著服務,以服務統領一切產業的供應、生產、流通的全過程,於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實現了有機結合,出現了身兼生產者與消費者雙重角色的新情況。

從政治關係上看,服務型社會主要體現為政府管理目標、管理方式的變化,具體體現在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之間關係的變化上,服務將成為貫穿這三組關係的主線,服務將成為轉變政府職能與管理方式的重要方麵及其重要體現。

首先,為公民提供服務成為這三者關係中的主導方針,政府、市場和社會都圍繞著公民而開展自己的經濟社會活動,為公民提供各種服務。在政府與社會的相互關係中,政府與社會顯然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政府靠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而獲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政府是社會的整合機器,這個機器的運轉動力來源於服務,服務是政府這部機器運行的不可或缺的動力。

服務於全體社會成員將成為政府與市場的行動準則與價值目標。政府的各個部門日益具有服務職能,從現有的警察服務、社會救助服務、教育服務、就業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公共街道服務等逐漸延伸到原本由政府及市場所主導的各個領域([美]羅納德·j.奧克森:《治理地方經濟》,萬鵬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4—101頁。)。政府與公民的關係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原來的公共管理變成了公共服務,服務型社會中政府將成為真正的、以公民群體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不僅公共部門提供的產品將盡可能地滿足公民需求,而且在公共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諸如政策這類公共產品的提供中也會吸納更多的公民參與、采納更多的公民意見,更多地考慮公民需求,真切地為民眾提供服務。這如同在市場領域更多的關注個性化需求一樣,政府的公共行為也必須考慮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群體的需求和利益,就像一年一度的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一樣,再受普遍歡迎的節目類型也不能完全占用晚會資源,晚會必須考慮到各種群體的欣賞和愛好,雅俗共賞、類別多樣、豐富多彩,其核心就是服務好各個群體、各類民眾。

其次,服務型社會中“第三部門”的重要性進一步體現。“第三部門”介於“第一部門”即政府與“第二部門”即市場之間。在服務型社會中,“第三部門”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個人的需求提供表達與滿足的途徑,為個人的需求盡可能地提供服務。因為它的產生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與市場所固有的局限,而且也能夠有效地整合各種社會力量,以便為民眾提供便捷的服務。從政府的角度看,由於民主體製所蘊涵的固有局限性,加上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必須體現最大程度的公共性,政府很難在更大範圍內真正實現服務型社會所要求的個性化服務的供給;從市場的角度看,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千差萬別加上生產流程上的客觀約束,使得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完全體現在產品的生產中也存在著不少困難,那種完全實現個性化服務也難以真正做到。不僅如此,“第三部門”還承擔著由於“第二部門”的競爭導致部門群體處於弱勢地位的關懷與幫扶等服務項目與服務內容。因此,“第三部門”作為兩者的補充將在服務型社會中承擔更多的社會服務功能。“第三部門”類別的多樣性、參與方式的開放性以及自由性將使得它能很好地滿足這個社會為民眾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第三部門”的出現是服務型社會機構性服務產生的標誌,也是服務型社會注重服務、把服務貫徹到社會生活領域的重要表現,它有力地解決了“第一部門”、“第二部門”社會服務功能不足等問題。

從文化關係角度看,文化作為人類雕刻在曆史上的紋花,是經濟和政治關係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集中體現。在不同的時代下,文化為經濟社會領域的發展承載著不同的價值與功能。在前工業社會,封建文化維護統治者的權威,這種文化注重塑造權威與權威統治,整個社會強調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中央,中央服從君主、皇上,在這種文化關係中,服務變成了下級對上級的單向度行為,服務成了奢侈品,服務成了特權階層的專享。例如,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維護的是君主的權威,而歐洲中世紀則體現的是宗教權力的至高無上。到了工業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平等、公平、自由的服務原則得到進一步發展,理性的“經濟人”假設在各個領域中被廣泛使用並獲得普遍性認同。但是,工業社會中這種平等的服務原則是以利益的追逐為前提、為文化價值觀的,服務總體上看是指向利益、為利益所服務的,在利益麵前,服務是普遍性地獲得的,離開了“利益的獲得”這種文化價值觀,服務或者不複存在,或者將被扭曲。

服務型社會中經濟領域與政治領域體現出的共同協作、平等共享和對服務的追求將在文化領域中得到集中體現。這種文化在注重平等、自由等服務理念的同時,也注重社會成員的個性發展,注重為社會成員提供個性服務,它將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在這裏,文化作為一種產品將會更加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在文化多樣性增強的同時,不同文化之間也會更加注重相互服務與相互補充。因此,作為經濟關係的體現,文化領域充分體現著服務理念,同時也將更多地為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公平、民主等提供服務。因此,服務型社會中人們追求著的服務文化,將圍繞服務這個社會價值觀進行社會整合與文化行動。

總之,服務型社會中各種關係的調整與變化都是以為整個民眾的個性化服務為目的。在這個社會裏,為民眾提供物質或精神產品實質上都是為了提供某種服務,產品成為服務的中間手段。服務型社會中的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文化關係的整體變動形成了服務型社會豐富的社會結構。這表明,服務型社會的結構是共時性與曆時性、穩定性與動態性、整體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從而體現著整個人類社會結構的發展性特征。

具體來說,一方麵,服務型社會在各個國家雖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但是都以服務為核心,以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紐帶和主導;另一方麵,服務型社會也是對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等諸多社會類型的繼承。服務型社會一旦形成,各個要素及其組成部分也就相對穩定,引起服務型社會向其他社會類型的變遷在短時間內既不會輕易地發生,也不會輕易地消失。服務型社會圍繞著服務供需的內容與形式方麵的變化,使得自身將是一個不斷轉變、不斷“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也是“結構”與“建構”的過程,其中蘊涵著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農業社會固然有農業社會的結構及關係網絡,工業社會也會形成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而服務型社會必然也會形成體現這個社會特征的關係網絡,形成具有獨特性質的社會結構。為此,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頁。)由此,本書認為,服務功能獨立的社會乃是創意者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