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看著別人事業有所成而羨慕不已,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努力學習並積極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憑著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功。現實是公平的。“天道酬勤。”通過學習不斷曆練自己的人必然會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身的價值。
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
經典語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東西你都懂得了嗎?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啊。”
解讀
我國先哲孔子曾經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的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哲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願意說出“不知道”這三個字,認為那樣做會讓別人輕視自己,使自己很沒麵子,結果卻適得其反。
活學活用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說過:“就我來說,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蘇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語言表達了進一步開闊視野的強烈願望。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請教,在別人麵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是“太無知”、太虛偽了。人不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曉古通今的人,人們都是在不斷地學習探索中充實自己的。隻有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才能不斷進步。否則,我們若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那隻能是被後人貽笑大方,最終被社會所淘汰。其實,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尊重。
有一位學問高深的老教授,會講五種語言,讀書很多,語彙豐富,記憶過人,而且還經常去各地旅行,可以稱得上見多識廣。然而,人們從來沒聽到他賣弄自己的學識或對自己不了解的事假稱通曉,他從不回避說:“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搪塞,而是建議去查閱有關資料,以作思考。老教授的這種誠實,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心理學家邦雅曼·埃維特曾指出,平時動不動就說“我知道”的人,不善於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歡,而敢於說“我不知道”的人,則顯示的是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精神。埃維特還說,如果我們承認對某個問題需要思索或老實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那麼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會大大地改善。這就是他竭力倡導的態度,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教益。
凡是聰明的人,都有勇氣承認“沒有人知道一切事情”這個事實。他們麵對不了解的事情能夠坦然地說自己不知道,隨後就去尋找他們所欠缺的知識。承認自己不知道無損於他們的自尊,對於他們來說,“不知道”是一種動力,促使他們積極采取行動,進一步了解情況,求得更多的知識。
正因為人的心理通常是隱惡揚善的,所以人們會想盡辦法來掩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揚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時候,為了隱藏自己的弱點和無知,人們喜歡擺出一副不懂裝懂的姿態,殊不知這樣反倒給人一種淺薄的感覺。
有一次,一位外國人去旁聽一位美國加州大學著名教授的演講。課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實驗的結果。此時,有一位學生突然舉手發問,提出了他的看法,並問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種方法來做,實驗結果將會怎樣?所有的聽眾全都看著這位教授,等著看他如何回答這個他根本就不可能做過的實驗。結果,這位教授卻不慌不忙,直截了當地說:“我沒做過這個實驗,我不知道。”
當教授說完“我不知道”時,台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同樣的情況假如發生在另一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會完全不同。他一定會絞盡腦汁,說出“我想結果是……”的話來。
一般人都有不想讓別人看出自己弱點的心理,因此很難開口說“不知道”。殊不知,有時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們對你的信任和親近。因為直截了當地說不知道,會給人留下非常誠實的印象,並且敢於當眾說不知道,其勇氣足以讓人佩服。這樣,對你所說的其他觀點,人們會認為一定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對你也就會更加信任。
每個人的知識麵都是有限的,學問上的精通是相對的,認知上的缺陷是絕對的。世上沒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全才”,盡管人們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聰明而不自以為是,並且善於向別人請教的,才能成才。敢於承認有些事情、道理“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礎;“不知道”的強說“知道”,自作聰明,欺人自欺,最終隻會貽笑大方。
不要不懂裝懂,所以孔子才告訴子由“懂了就是懂了,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
智慧金言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裝懂。人們時常諷刺那種隻會說“Yes”的“假洋鬼子”,這是不懂裝懂的典型形象。而實際上,生活中這樣的“假洋鬼子”到處都是,充斥於各行各業。如果隻是讀書求知,這種“假洋鬼子”沒有什麼大的危害,但如果讓這種人從政治國,那可就不是害己的問題了,小則害己害人,大則亡黨亡國。所以,我們絕不要低估了不懂裝懂的危害,因為它完全可能由一種個人品質而發展成為一種社會公害,遺患無窮。
三人行,必有我師
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