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與此同時,環境的負外部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就凶就是氣候變暖,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加以有效應對,那麼人類工業文明的所有成果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是一個日益重要的議題。近年來,眾多極端災害事件的元 “清零”,從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講,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政治家口中的談判語言,更是每個地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IPCC的報告已數次提高了氣候變化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概率數值,雖然科學界仍舊存在爭議,但在一個很高的置信度下,人類活動帶來溫室氣體排放急劇上升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最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一些學者和政府機構開始了對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與概念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的“低碳化”成為了新世紀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

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依賴技術創新。工業化進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對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消耗,這就必然帶來了溫室氣體排放的不斷增加。發展低碳經濟就意味著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提升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同時,在工業、交通、建築等多個領域,大力發展節能技術,提高能效水平;此外,還要積極開發碳捕捉與儲存(CCS)技術等。這些低碳技術的開發,需要國家從整體的角度,進行係統的思考,設立技術發展的路線圖,建立低碳技術創新體係。

其次,發展低碳經濟還依賴於製度創新。一方麵,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全球性應對氣候變化的治理機製,發達國家應該按照有關條約的規定,在資金、技術和增強適應性方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另一方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對各自能源生產和消費以及其他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從減少排放的角度進行重新審視,通過製度創新,改變低碳經濟政策缺失或“碎片化”的狀態,通過政策激勵和強製性的約束,促進經濟向“低碳化”轉型。

最後,發展低碳經濟在本質上依賴於行為方式的轉變。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政府、企業、NGO和公眾都是利益相關者,它們的行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低碳經濟的進程。為了發展低碳經濟,政府應該在“自上而下”的模式中發揮重要作用,並把減少排放作為考核各級政府績效水平的關鍵性指標。環保NGO是促進低碳社會的重要力量。重構“低碳化”的企業倫理和公眾消費倫理也是建設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

無論是組織的行為,還是個人的行為,其決定因素在於“認知”,“認知”的基礎是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哥本哈根大會已經落下帷幕,此次大會最大的收獲也許不是談判結果本身,而是在全球化語境下,低碳經濟以及相關知識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普及。我們編著這本書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集成當前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文本知識,補充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通過這種知識普及的方式促進組織(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行為與個人行為向“低碳化”方向發展,從而為低碳經濟的轉型做出一些微薄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