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教與學要點

1.什麼是生命教育;

2.生命教育的意義和內容;

3.積極心理對大學生發展與成才的影響;

4.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

實時掃描(一)

劉偉,女,某學院大三學生,2009年3月,因不堪就業壓力而自殺。一本近10萬字的日記,記錄著她走上不歸路的心路曆程。字裏行間,無處不滲透著就業的壓力。在2008年10月9日的日記裏,劉偉第一次提到“輕生”的念頭。“堂堂正正一個大學生竟然連個工作都找不到,麵子又往哪放……總想找個地縫鑽進去不出來了,總想一直睡著不要醒來,因為醒來就要麵對現實。”死前最後一天,她在日記裏寫道:“感覺好累、好累……每天都感覺不到生活的美好,看不到未來和希望……總是沒有信心,沒有目標,過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就這樣消極地度日……再這樣下去,不知道將是什麼樣的惡果。”百般心理衝突中,她也曾不斷地調整自己:“心態關鍵靠自己調節,整天擔心找不到工作,這樣在憂鬱中度過有用嗎?值嗎?……再這樣下去最終毀掉的是自己,工作難找應該努力學習、武裝自己,讓自己更完美,工作自然就好找了。”但遺憾的是,最終劉偉還是沒能戰勝自己。

實時掃描(二)

2007年5月1日,中國新聞網報道了一則《大學生求愛遭拒試圖自殺網遊中扮夫妻角色》的新聞。據該女孩介紹說,半年前在名為“熱血江湖”的網絡遊戲中,她結識了在江西上學的男孩小映。出於對彼此的好感,兩人很快在遊戲中“結婚”了,並用“老公、老婆”相互稱呼。前兩天,小映突然提出來北京見她,還要求確立生活中的戀愛關係。“我覺得這很不現實。”女孩說。然而執拗的小映還是在4月26日來到了北京。三天後,女孩終於同意了小映的見麵要求。“為了讓他死心,我還叫上了一個一起玩遊戲的人作為我的‘男朋友’。”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癡心的小映經過一夜的痛苦煎熬,在昨天早晨7時,又多次嚐試聯係女孩。在沒有結果後,小映先服用了36片“安睡片”,然後割腕自殺。“我醒來看到小映的電話,就給他打回去了。他竟然跟我說他已割腕自殺,我問了他的詳細住址就報警了。”經搶救,小映脫離了危險。

近年來,高校中屢屢出現大學生自殺的現象,如廣東某某大學從2006年3月30日到2009年3月7日三年不到的時間內,已經發生十起校園自殺事件。同時,據中國媒體報道的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生自殺的案例,自2002年起就不斷攀升:2002年大學生自殺案為27起,2004年為68起,2005年為116起,2006年為130起……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接受著高層次的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而不時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已引起了各級教學行政部門、各高校、家庭及其他包括教育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大學生自殺現象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同時也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顯然,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尤其是在近年來競爭的加劇和就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

第一節尊重生命

三根樹枝

一個年輕男人承受了極大的痛苦,想要自殺。

入夜後,他極度哀傷地帶了條繩子走到屋後樹林裏爬上樹,想上吊。

當他把一根繩子綁在樹枝上後,樹枝說話了:“親愛的年輕人哪!別在我身上吊死啊,有一對小鳥正在我的枝頭上築巢呢!我很高興能保護他們。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折斷,鳥巢也就保不住了。請你諒解我,並且也可憐那對小鳥吧。”

年輕人聽了,體諒了他的愛心,就放棄了這根樹枝,爬到更高的另一根樹枝上。可是當他把繩子綁上去時,這樹枝也說話了:“年輕人,請你諒解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之後我就要開花,成群的蜜蜂會飛來嬉戲、采蜜,這帶給我極大的快樂。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被你折彎到地上,花朵就被摧殘而死,那麼蜜蜂們會非常的失望。”

年輕人聽了,隻好默默地攀上了第三根樹枝。“原諒我吧!”他還沒綁繩子呢,樹枝就開口了,“年輕的朋友啊!我把自己遠遠地伸到路上,目的就是要使疲憊的旅行者在我的底下得到一些陰涼,這帶給我很大的快樂。如果你吊在我身上,會使我折斷。以後我就再也不可能享有這種喜樂了。”

這時,年輕的厭世者沉思了一會,他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自殺?隻因為我承受痛苦嗎?樹枝都如此熱愛生活,關心身邊的事,而我……”

一念之間……

於是他走出森林。

(摘自君曉:《受益一生的2000個心理健康故事》,新世紀出版社2007年版)

被譽為世界著名的日本佛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作家、桂冠詩人、攝影家、世界文化名人、國際人道主義者的池田大作曾說過:“生命是尊嚴的,就是說,它沒有任何的等價物,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它。”生命,這個神聖的字眼值得大學生們去深思、去珍愛。

一、認識生命教育

生命不是自然發展的,而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的一連串不斷變化的曆程。人的一生,離不開生與死,生與死息息相關。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指出,“人是一種向死的存在”,人一生下來就步入死亡。生與死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責任。因此,人活著的時候要珍惜生命、把握生命,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有意義;而當死亡降臨時,勇敢麵對,坦然鎮定地接受它。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大學生認清生命的真諦,懂得生命的不可逆性,進而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對生命有敬畏感,讓自己的生命富有意義。

什麼是生命?《說文解字》對“生”的解釋是:“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從生。”後來引申為生命的孕育。“命,使也。從口令。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在哲學領域,“命”往往是天命或個人的命運,也是指客觀的限製。對於個體來講,最大的限製就是死亡這個“大限”。因此,在生活中就有“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怕的”之說。《現代漢語詞典》把“生命”解釋為“生物體所具有的活動能力”,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精神卻是無限的,個體的一生是生死相依的。因此,生命教育又常常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等同,如台灣學者張淑美(1999)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死亡教育或生死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含義在於:“探討死亡本質以及各種瀕死、喪慟之主題現象,促使吾人深切省思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的關係,從而能夠省察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是麵對死亡,克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使吾人能體會謙卑與真愛,展現人性光輝,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教育。”也有學者把它們區分開來,如吳秀碧(2000)將“死亡教育”定義為“增進個人麵對和回應各種死亡情境和解體”,而“生命教育”則是“增進個人對自己和其他生命之認知到接納進而重視(尊重)與欣賞,並協助個人賦予自己與其他生命關係之意義。終極目標在協助個人尋求存在意義”。而在大陸,生命教育更多地關注珍惜生命的教育,如樊富瑉、王建中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中指出:“生命教育是指對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存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生命價值提升,最終使其生命質量充分展現的活動過程。”

生命教育的內涵是多維度和多層次的,相當豐富。相對來說,台灣學者對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較早,張光甫(1995)認為,生命教育可由生存、生活、生命三個層次說明,把生命教育的內涵分為慎始教育(說明生命的神聖並強調為人處世應該謹慎恭敬)、持中教育(注重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知行合一的修為,使行為合乎中庸)、臨終教育(指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臨終關懷,用教育提升生命的境界);黃德祥(1998)認為,生命教育有宗教取向、生命健康取向、職業(生涯)取向、生活教育取向和死亡取向;孫效智(2000)認為,生命教育包含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知行意及尊重多元智能的環境等四個向度;錢永鎮(2000)認為,生命教育基礎概念為自尊、良心、意誌自由、人我關係的教育;林繼偉、潘正德與王裕仁(2002)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涉及倫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範疇,可分為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他人的關係、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四個向度。大陸近幾年也開始重視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學者許世平(2002)認為,生命教育可分為生命意識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三個層次;王東莉(2003)則認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主線,從個人推及他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由人衍生到動物、植物和環境,將今日擴展至未來的教育;鄧濤(2005)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五個取向”的內容體係,即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與宇宙之間如何互動的教育的“四個向度”和生理、心理、社會、生涯、死亡等的“五個取向”,等等。

綜合以上觀點和內容,我們把生命教育概括為:“是引導個體認識生命,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感悟生命的境界,肯定自己,接受痛苦與苦難,培養健康的生命觀與生死態度,進而尊重生命,活出生命的光彩的教育。”其宗旨是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生命具有雙重性、不可逆性、有限性、獨特性、超越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點。

與生命教育相關的主要概念有生命意義感和死亡態度。生命意義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生命有無目的和意義的程度,涉及“人為什麼活著”和“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等問題。Fabry(1980)將生命的意義分為終極意義和此刻的意義兩個層次:一是終極意義,是指宇宙中存在一超越人類,且無法被驗證的規律,有人稱之為“神”,有人稱之為“自然”,或其他名稱如“道”,對於此,人們較注重追求的過程,而不是能否達成;二是此刻的意義,是指在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皆有一個有待於實現的使命,個人隻能以負責的態度來回應。Frankl(1984)認為,生命的意義因人、因時而異,在生命的過程中,人人都有他自己特殊的使命和天職,而此使命是需要去具體實現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而是他必須認清隻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並且隻有經由“負責”來答複生命。Edumund(2002)認為,生命的意義所指的是個人的意義,也是個人存在的理由,它賦予個人力量與價值感,當個人能意識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時,會感到有力量,並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此時個人將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並有動機地完成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樊富瑉等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人生最珍貴的寶藏是自己,人生的最大事業是經營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就是追求不斷的自我發展與成長。“死亡”的定義有生物醫學定義(指身體機能、髒器、器官及所有生命係統的永久的、不可逆的停止功能)和社會學定義(指人類有意義生命的消失,沒有思想、沒有感覺)。它具有必然性、不可抗拒性和無法選擇性。死亡態度是指個體對死亡的種種情緒與喜惡的傾向,包括對死亡的恐懼、焦慮、威脅、否認、接受、逃避、無所謂、好奇、關心等等。生命既然不能延長,那麼就要想辦法讓生命品質更好;既然死亡不可逃避,那就坦然麵對死亡,積極尊重生命,珍惜擁有的生存時光。可以這樣說,生命意義感越積極、健康、強烈,那對生命就越珍惜、越敬畏;反之就越容易放棄和隨意對待。同樣的,對待死亡的態度越正確、坦然,那對生活就越積極,對生命越珍惜和關愛。生命涵蓋生與死,因此生命教育除了探索生命的意義之外,還要有正視死亡的課題。

二、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意義

(一)大學生對待生命態度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物質生活已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在精神生活與心靈充實方麵,卻有日益倒退之虞。E時代的大學生深受社會快速變動的影響,極易迷失於錯綜複雜的價值觀中,導致失去自我、人心疏離,甚而生活無目標,違法亂紀的行為不斷發生,而大學生自殺事件更是觸目驚心:

2006年

元旦前後,寧波某學院一女生會網友失貞,跳河自殺。

1月8日,北京師範大學一名日本女留學生跳樓,造成腿折。

2月20日,開學首日,華南農業大學一名男生墜樓身亡。

2月21日,鎮江一名在讀醫學博士狂砍妻兒18刀後跳樓身亡。

2月23日,華南農業大學一女子墜樓身亡。

2月27日,華南農業大學一名研三女生跳樓自殺。

2月28日,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大四男生因為英語四級未過跳樓身亡。

3月1日,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風景園林係研三學生林某跳樓身亡。

3月9日,漳州某高校大三學生吞服農藥自殺。

3月18日,北京大學物理係博士生跳樓身亡。

3月30日,廣東工業大學建築係男生跳樓自殺。

4月18日,寶雞文理學院2002級機電(1)班的學生自殺身亡。

4月21日,湖南衡陽南華大學一男生跳樓身亡。

5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學一名大二男生跳樓自殺。

同日,中國人民大學一名曾獲“吳玉璋獎學金”的女博士生跳樓自殺。

5月24日,中科院福建省物質結構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從研究所的公寓樓跳下當場死亡。

5月25日,集美大學工商學院一女生在廈門大橋自殺身亡。

6月20日,重慶某高校一女生服農藥自殺(未遂)。

6月24日,北京交通大學一名大三男生跳樓,當場將兩名路過的同學砸中,跳樓者及一名被砸中者死亡。

6月25日,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一大二女生從該校主樓北側跳樓身亡。同日,北京交大一學生墜樓。

6月27日,海南某大學女學生在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碼頭跳海自殺未遂。

7月5日,福建中醫學院一名男生跳樓自殺。

月28日,嶽陽一名大學生狂刺女友76刀後服毒身亡。

10月11日,清華大學一名男生在美術學院跳樓身亡。

10月12日,北京服裝學院一女學生從朝陽區和平街15區2號樓跳下當場身亡。

同日,北京化工大學材料學院一名男研究生從學校6號樓9層墜下身亡。

10月22日,北京師範大學一女子跳樓身亡。

10月31日,一名清華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在福建泉州跳樓身亡。

11月1日,北京理工大學一名男生跳樓自殺。

11月14日,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林某從位於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校園的一棟教師公寓墜樓身亡。

11月27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校區英語學院學生王某跳樓自殺。

11月28日,一名南京留學莫斯科大學的學生跳樓自殺。

11月30日,平原大學機電學院一女生跳樓身亡。

12月7日,中國人民大學一名女生從明德樓主樓7層墜地後,不治身亡。

12月13日,昆明一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四女生跳樓身亡。

12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一名女生割腕自殺(未遂)。

2007年

1月11日,黔南某高校一名大二女生因為男朋友提出分手跳樓身亡。

2月1日,清華大學自動化係一學生跳樓自殺。

3月17日,一名大學生畢業三年找不到工作跳樓自殺(未遂)。

4月16日,上海一名大學生因實習壓力過大在家跳樓身亡。

4月30日,江西一名大學生在北京因求愛遭拒自殺(未遂)。

5月10日,一名女大學生因為求職被騙在成都跳樓自殺。

5月13日,清華大學一女生跳樓自殺。

5月14日,中國農業大學一男生跳樓自殺。

5月15日,北京師範大學一名女研究生疑因寫論文不順利跳樓自殺。

5月17日,武漢大學一大四女生跳樓自殺。

……

不久有人對廣州部分高校學生作了調查,結果表明:10.71%的大學生表示當遭遇挫折時想到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解決,28.6%的大學生“偶爾有”或“經常有”自殺念頭(比例高於國內其他報告),5.79%的大學生認為死亡是解決一切痛苦的辦法。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了這條不歸路?為什麼他們在遇到困境時總以逃避、自我毀滅等消極方式應對?為什麼他們的挫折承受力低到如此不堪一擊?家庭或學校教育又曾經給這些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情商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這些問題尤其值得我們反思和探討。

(二)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的目的與意義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正確認知生與死,學習如何充實生活以及選擇有尊嚴地死亡,並預防和解決因死亡產生的各種問題,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提升生命質量。

台灣學者陳福濱(2000)認為:“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於提示人從有限走向無限……不應隻是對生死教育的體認,也不隻是對生命情懷的憧憬,而是整個人生觀的建立。”廣東藥學院2009年3月份開始麵向全校學生開設“死亡教育”選修課,並配有專門的教材《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由廣東藥學院專家編寫,是大陸首本麵向大眾的死亡教育課本。“為什麼要開這門課?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太差,自殺事件越來越多。”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鄒宇華深有感慨地說。此外,在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也開設了生死學課程。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說:“開這個課不是要美化死亡,而是為了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賦予死亡神聖性,讓他們更加珍惜生命,讓他們心理更健康。”

總括一下,我們認為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於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學會珍愛生命,預防自殺,同時促進他們有效進行自我規劃,挖掘自身潛能,實現自我價值,提高生命質量。

當人出生的時候,並不知道生與死的區別。有心理學家調查後發現人大約在3歲這個年齡,由於目睹了小動物的死亡或家庭成員的去世,才開始知道“死亡”這個名詞。但並不知道死亡就是終結,而到了六七歲時才明白死亡是一種絕對的停止或者說是終結,此時,個體會產生恐慌感,害怕死亡,表達出“我不想死”的意願。

我國古代對於生死的論述有很多精辟的言論和思想。儒家提倡個體要更多地思考和積極認真地生活,人活著的時候幹活著的事,思考活著的事,死了就順其自然,因此對死亡不需考慮,主張“入世”,即積極地麵對生命,如孔子用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一生踐行他的生死觀。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主張擺脫生死的束縛,“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者為友”(《莊子·天下》),追求能超越生死的自由。在道家的思想中充滿了自我安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個體對不如意事情的接受能力,對待難以克服的困難有自己有效的防禦機製,能及時地保護自我,又能愉悅自己,在逆境中保持樂觀。釋家的生死觀重在“忍”,釋家的思想認為人的一生是由無盡的因果組成的,死亡並不是一種永恒的終結,而是一次因果的中轉,主張“生死輪回”,今生隻是他前世的報應,而來世又將應驗今生所種的“業”(一個人的行為和作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就是引導大學生汲取我國傳統文化中生死觀的精髓,剔除其糟粕,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培養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讓他們學會既不恐懼死亡,又無限地珍惜生命,竭力維護它,而不能放棄它,在逆境中保持樂觀,開發潛能,實現自我價值,讓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