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陳世旭
上世紀九十年代始,隨著詩歌、小說的日漸式微,散文以其邊緣文體的優勢,在文壇凸現出活躍的景象,一直延續至今。
在這場散文熱潮中,江西也出現一支頗為可觀的散文寫作隊伍,以集群的陣容衝擊全國文壇,作品不斷地出現在全國有影響的報刊,以至有些刊物專辟“江西散文”專欄整體推介,稱之為“江西散文現象”。
縱觀曆史,江西散文曾享盛名,唐宋八大家,江西有其三,淵源可謂深厚。而當下江西散文創作的勃興,無論如何都可以看作後人繼承前人、現實接續傳統的一種努力。作為江西的文學組織工作者,我甚為高興。
我因為學習散文寫作,平時對關於散文寫作的種種見解和經驗十分留心。省作協囑我為即將陸續出版的《散文公社·江西卷》說幾句話,我借此機會將有關的讀書筆記加以摘要,與同行共享:
從《尚書》開始,散文在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幾乎和詩歌平分秋色。先秦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一直深遠地影響著中國文學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在散文創作理念上,一直存在著某種認知誤區;散文是無體之文,人人可為。卻不知其最是易寫而難工。
散文有情操,情是情愫,操是思想。情與操是殼與核的關係。
散文應該是作家心智和情思的結晶,每個字都是作家對日常生活曆史的烙印和醒悟。從容不迫地把所思所想抒寫出來,靠的是豐富的知識和想象力,靠的是作家對事物的敏感和愛恨。通過讀與看,作家對事物表征有了初步認知和判斷,但這還不夠,作家隻有通過縝密的思考,才能建立自己的寫作和閱讀的參照體係,以及對日常經驗的總結和歸納。
好散文是有重量的。這種重量的體現不是形式,不是內容,不是語言,而是作家對生活的思考方式。好散文也是有真性情的。無病呻吟,矯揉造作,或者虛張聲勢,炫耀賣弄不能感人,隻會引起反感。
在這樣一個文化多元時期,挑戰與機遇並存,也成就了散文的聲譽。散文說理與寫噢兼容,抒懷與闡述交彙,虛實結合、人文相諧,便捷而靈動,大有可為。然而它必須從精神層麵上,涵納文化,體悟人生,執著理想,有史家氣象,才有自己的位置,至少在眼下是這樣。
散文是最有人文傳統的文體,文以人傳,事以人記,在記事寫人中,描繪現實,記錄曆史,闡發感受。即使是遊曆文字,騁目馳懷,也以真實的感情為係纜,以世俗情懷為鋪墊。當許多虛構文字回避了現實的嚴厲,當一些報導文字過於倚重和拘泥於事實,散文則以真實為基石、以史實為支撐,以敏銳快捷、深刻厚重的文字為涵菹,表達出對現實生活的深切關懷,成為記錄曆史變遷、描繪社會情狀、抒寫生命感悟,較為靈活多變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散文總體麵貌上,應當注重的是一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的體現,是對生活的情感表達和理性記錄。讓讀者能夠從人文精神的層麵上得到享受。
散文的寫作,首先需要作家敞開心襟,飽含激情,做到真知灼見,思想特立。這樣,我們的散文就會走向盛大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