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PK邪氣,此消彼長決定健康狀況
人為什麼會生病呢?很大的原因就是人體內的正氣不能抵抗外界的邪氣。所謂正氣,如果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的話,大致可以相當於人的免疫能力。一個人免疫能力強,就少生病。比如流行性感冒盛行期間,待在同樣環境中的人,有的被傳染上,有的則平安無事,這就是因為前者免疫力不夠強。所以,現代醫學提倡增強人的免疫力,而中醫則提倡培育正氣。
中醫認為隻要五髒元真充實,營衛通暢(指人的周身內外氣血流暢),抗病力就強,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由此可見,“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本草綱目》中就提到了很多可以扶正固本的本草。其實任何一種養生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人體諸氣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養,人體髒腑氣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從內要培育自己的正氣,而對外則要防止邪氣的侵蝕。《黃帝內經》中記載著黃帝和養生家岐伯的對話,黃帝問岐伯:“為什麼先人們能活上百歲身體還很健康,現在的人不到六十就過早衰老了?”岐伯說:“古時候的人懂得對於四時不正之氣的避讓,以便使思想閑靜,排除雜念。這樣調和好了自身的正氣,就不會得病了。”
由此可見,養正氣首先要重視精神調養。人的精神情誌活動與髒腑功能、氣血運行等有著密切的關係,突然、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導致髒腑氣機紊亂,氣血陰陽失調而生病。因此平時要重視精神調養,做到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安定,少私而不貪欲,喜怒而不妄發,修德養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同時要盡量避免外界環境對人體的不良刺激,如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睦的人際關係、幸福的家庭氛圍等。這樣人體的氣機調暢、氣血平和、正氣充沛,就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所謂“外慎邪氣”,就是要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主要是從有病要早治、生活要節製等方麵來調攝養生。生活中如何做到節製呢?首忌“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臥有時,從不貪睡,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衣著打扮應當以舒適為宜,根據氣候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衣物,但不要因天氣寒冷就穿著過暖,也不要因為天熱貪涼而過少穿衣;飲食方麵則要講究五味適中,五穀相配,飲食隨四時變化而調節,忌貪飲、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麵,應當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態自然能夠改善身體狀況,減少機體發生病患的機會。
規避邪氣的措施很多,如順四時而適寒暑,避免六淫邪氣的侵襲。六淫邪氣各有主時,春風、夏熱暑、長夏濕、秋燥、冬寒,應做到因時養生以避邪養正。此外,外避邪氣還要戒除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熬夜、洗頭時做按摩、有病就吃藥、光腳走路,等等。
總之,通過采取內養和外防兩方麵的措施,人就可以達到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
本草裏蘊涵“不生病的智慧”
如果正氣不能抵禦外來的邪氣入侵,人就會生病。在生活中,有一些人群特別易生病,比如孩子、老人,以及其他體質較弱的人。這些人群之所以容易生病,就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也就是說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都比較弱。
以兒童為例,尤其是初來人世的小寶貝們,他們的五髒六腑都處於有形無質的初始狀態,正氣剛剛發生,對周圍複雜的環境還不能從容應付。所以對待小孩子,要格外注意扶正氣,其他體弱人群也一樣。
而幫扶正氣最直接和簡單的方法,就是從食物中尋找正氣。本草中就含有扶正固本的精華。《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很多具有此種功效的食物,比如紅棗、蓮子、山藥、龍眼肉、核桃、蓮藕、黨參等,它們都具有滋養身體、補益肺脾的功效,體弱人群經常食用,可以扶正固本。下麵介紹幾款家庭中方便準備的“正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