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之道,細節不可忽視,雖然當今商家一定不會以惡狗看門,但影響顧客進店的因素仍然存在,如一個商店門口,自行車都收費,有些顧客本想到商店逛一下看有什麼可買的,但不願意枉花錢,所以就不進了,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銷售。有些商店采取聘請退休工人值班,放自行車不收費,則大大方便了顧客。如今眾多大型商場打廣告,總說擁有大型停車場,方便購物,如此雲雲,皆是考慮到了顧客的需要,令顧客盡興、滿意。由此,經商者就應急顧客之所急啊。
要用柔弱去勝剛強
原典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能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能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釋義水是宇宙萬物中最柔弱的,但無論什麼剛強的東西都勝不了它。弱勝強,柔克剛的道理,天下人似乎都明白,卻不能做到。聖人認為:隻有能承受國家的屈辱的,才是社稷的主人;隻有能夠承擔國家的災難的人,才算得上天下的君主。
人類社會是在競爭中前進的,就像賽跑一樣,人人爭先都想得第一名,可是老子卻不這麼認為。老子看到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變僵硬了;草木生長的時候是柔嫩的,死了就變幹枯了。所以他認為堅硬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由此得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結論,並把他對自然現象的這種觀察理論化、係統化,引申出一種“不為天下先”,“柔弱勝剛強”的處世哲學。事實證明,這種“以柔克剛”既是保身避害的處世方式,更是克敵製勝的法寶。
當遇到了強勁的對手的時候,硬碰硬所能取得的後果隻能是兩敗俱傷,在這一種交鋒中誰能軟得下來,循序漸進地直麵對手的強大,誰才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處世鮑叔牙勸諫齊桓公
齊國越來越強大,而齊桓公也開始自我感覺良好起來。一天,齊桓公對鮑叔牙說:“我想鑄一口大鍾,刻上昭示我的名字和德行的銘文,就像古時的堯和舜一樣。您覺得我的主意如何?”
鮑叔牙冷冷地問他:“敢問陛下有哪些德行可以刻上去呢?”
齊桓公得意地回答:“當年我包圍譚地三年,攻陷了這個地方卻沒有兼並它,這是仁;我北伐孤竹,大獲全勝,這是武;我在葵丘會盟各國諸侯,使天下罷戰,這是文;先後有九國諸侯懷抱美玉來朝拜我,我沒有接受他們的美玉,這是義。文武仁義四字,我都占全了,我的德行比堯舜也差不到哪裏去了!”
鮑叔牙見齊桓公如此誌得意滿,就想給他提個醒,希望齊桓公能夠醒悟。他就將齊桓公曾經的一些行為列舉了一番:“當年陛下的兄長公子糾排行在前,陛下與他爭奪王位,不加謙讓,這是不仁;違背薑太公的遺言,攻打魯國,這是不義;那次在戰場上,您受了傷,這是不武;陛下生活作風比較懶散,這是不文。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卻不知道,隻知道文過飾非,這不是賢明的君主所為!”
聽了鮑叔牙的一番話,齊桓公心裏翻江倒海,很不好受。他羞愧地說:“幸虧先生提醒我,使我清醒了過來。我險些鑄成大錯,而先生卻在緊要的關頭拉了我一把!”於是,他就取消了鑄鍾的打算,變得比較謙虛了。
人在取得了成就之後,難免會心生得意之情。但是人一驕傲,就容易迷失自我,從而停止了前進的步伐。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講求謙虛,人隻有保持了謙虛的胸懷,才會不斷地發覺自己的不足,然後逐步地改正缺點,取得更大的進步。難能可貴的是,雖然齊桓公得意忘形地要鑄鍾,可是當賢臣向他進諫的時候,他還是接受了臣子的意見,並且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作為一國之君,能夠在臣子指出自己的缺點時,虛心地接受並且改變自己原有的打算,這是很不容易的。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他這種大度的胸懷、知錯必改的做人態度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