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會時時耍小聰明。他們看起來總是一副不緊不慢、不言不語、波瀾不驚的樣子,但是在這波瀾不驚的背後,他們卻有著超於常人的能力或者膽識,即使不用爆發,也能靠著這不溫不火達到一定的極致。
平平穩穩大智若愚
原典宋太宗欲相呂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帝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釋義宋太宗想封呂端為宰相,有的大臣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說:“呂端處理小事情糊塗,做大事不糊塗。”決心要讓呂端當宰相。
解讀
呂端的小事糊塗大事明白其實就是“大智若愚”。大智是愚的極致,真正大智之人,外愚而內智,這樣的人不斤斤計較,無幹之事糊裏糊塗,不耍小聰明,但在遇到大是大非的問題時,卻能清清明明,表現出大智大謀。因此說,大智若愚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境界。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會時時耍小聰明。他們看起來總是一副不緊不慢、不言不語、波瀾不驚的樣子,但是在這波瀾不驚的背後,他們卻有著超於常人的能力或者膽識,即使不用爆發,也能靠著這不溫不火達到一定的極致。
人在世上走,還是大智惹愚的好。在現今這個快速發展的年代,人人都要大施拳腳,人人都想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如果自己耐不住寂寞,非得人前人後地顯山露水,就隻能是自己處心積慮地成為別人所忌恨的對象,當一個人成為眾矢之的的時候,也就離失敗不遠了。莫不如含而不露,太太平平地做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把別人嫉恨的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留著的大把的機會讓自己在這大好的空間裏多馳騁些年頭,於小我之人之己,於大我之家之國,都是一件益事。
處世魏征並非處處直言
安全是頭等大事,隻有在保全自己、保存實力的前提下,才能談到其他。人都沒了,也無所謂聰明還是糊塗,有作為還是無作為了。
人裝糊塗也是一種能耐,甚至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大智慧。
唐朝宰相魏征以敢於直言相諫而名留史冊,但是他並非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他也不是時時刻刻都以直言不諱的方式來向皇帝表達自己的觀點。畢竟,有些犧牲是沒有必要的,如果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既達到了目的又保全了自己,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很賢惠,有時還幫唐太宗處理政務。長孫皇後死後,唐太宗厚葬了她,並將陵墓命名為昭陵。為寄托思念之情,唐太宗還讓人在宮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樓台,他經常登上樓台遠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帶著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樓台,眺望了一會兒,唐太宗問魏征:“愛卿看到昭陵了嗎?”
魏征揉了揉眼睛說:“皇上,臣老眼昏花,實在看不見啊!”
唐太宗心想:歲月不饒人,魏征真的是老了!於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給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一會兒,對唐太宗說:“臣剛才以為皇上是讓我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如果是看昭陵,臣還是能看見的。”
唐太宗聽了,深感慚愧,下令拆除了宮中的這座樓台。
魏征借口自己眼花,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暗中告誡唐太宗:不該隻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為開國元勳的父親。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也適當地改變了自己的做法。
秦漢時期的著名謀略家陳平,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在戰役中獨自一人帶著寶劍逃亡。擺渡陳平過黃河的船夫見他那副狼狽的樣子,就猜到他一定是逃亡的將士,認為他身上一定帶了不少金銀財寶,於是就起了殺機。陳平看出了船夫的企圖,雖然很害怕,但他仍然沉著應付,主動脫了上衣,光著膀子幫船夫撐船。船夫見他確實沒有財寶,就打消了殺人劫財的念頭。
在不便直言的情況下,委婉地點撥幾句,往往能夠很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裝糊塗的做法可以用於很多場合,可以化解矛盾,也可以將一些尷尬的事情解釋清楚,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保全自己不會受到打擊。
用人齊桓公大膽用寧戚
“一個管理者如果僅能見人之短而不見人之長,著力於挑其短而非展其長,那麼他本身就是一個弱智者。”這是彼得·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寫的一段話。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如果他的優點正是你所需要的,而他的缺點又非致命的硬傷,那麼,你就完全對他的缺點裝糊塗,假裝不知道,而盡用其所長。如果你想要一個完人,那恐怕是很難找到的。
春秋時期,衛國人寧戚在一個水車旁喂牛,他一邊敲打著牛角一邊唱歌。
齊桓公正巧從他身邊經過,覺得這個人與眾不同,很有意思,就坐下來和他聊天。
果然,齊桓公發現眼前的這個人是個人才,就準備任用他。但大臣們卻勸阻說:“衛國距離齊國沒有多遠,咱們還是應該先派人打聽一下他的情況。如果他確實是個賢能之人,大王再對他加以重用也不遲。”但是齊桓公卻不讚成這樣的做法,他說:“任用人才不能總是瞻前顧後,如果我們對這個人進行調查,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會發現他的一些缺點。如果因此而不任用他,我們不是失掉了一個有用的人才嗎?人無完人,沒有人會一身優點挑不出毛病。唉!人們做事常會因小而棄大,這就是為什麼天下有智慧的人常常不得君王重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