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就是讓孩子的心靈變得強大
魯迅曾經說過:“誰塑造了孩子,誰就塑造了未來。”那麼,究竟要塑造孩子的什麼?孩子可塑性最大的又是什麼?教育專家一致認為:主要是塑造孩子的心靈。
可以這樣說,誰為孩子塑造了一個健康美好的心靈,誰就等於為孩子鋪就了一條灑滿陽光、開滿鮮花的道路。然而,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仍然是目前中國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盲區。
我們先回放幾則新聞:
某留學生,在機場用刀捅傷母親,原因隻是母親沒有給他更多的錢;
某貧苦大學生,在一場牌局中不滿同學的指責,用斧子砍殺七人;
某中學生,因為老師批評了一句,忍受不了,衝到窗口跳樓自殺;
某幾個小學生,放學後集體未歸,約定去某處自殺;
......
這樣的新聞常常讓人感歎:
沒教好的孩子就是一顆炸彈!
他會隨時炸響在你的老窩上空,讓你的家庭瞬間“灰飛煙滅”!
可悲的是,一旦孩子出現問題,所有的矛頭都會指向家長:含辛茹苦是溺愛,放手教育是疏忽,諄諄教導是嘮叨,教導規則是約束......頃刻間,父母所有的努力都會化為烏有。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這讓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提心吊膽,惴惴不安,前進一步就要猶豫一下,然後後退兩步。因為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怎麼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強大的心理。
其實一些孩子出問題,與父母無關。孩子隻是在環境的不斷變化和更新中,無法正確認識自己,這才做出某種極端的行為。
當然,說與父母絕對無關也不對。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小時候就幫助他發現生命的意義,能及早培育孩子的社會感情,那麼孩子出問題的幾率就會降低很多。
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對小孩子談及生命的意義,以及培育孩子的社會感情,持懷疑態度。
實際上,任何人從出生就已經開始觀察和感覺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以及作用了,當年紀很小的時候,孩子的觀察會很片麵,感覺也會出現偏差。
但這沒有關係,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發生在孩子周圍的事情越來越多,孩子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都會增強,他會不斷修正自己的那個地位和作用。
這個人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孩子生命的意義。有意思的是,孩子會根據成人對這個意義的詮釋,去隱藏或者顯露它,並成為某種固定的心理模式,著床在孩子的心靈上。
比如,如果小孩子發現撒謊對自己有利,但同時發現撒謊被成人稱為壞行為,那麼這個孩子就會一邊撒謊,一邊隱藏自己的撒謊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隻去關注孩子的撒謊這個行為,要麼通過暴力讓孩子記住教訓,要麼通過羞辱讓孩子知道撒謊的壞處,但這通常治標不治本。因為從根本上說,孩子認為撒謊是有必要的,他如果不撒謊就會覺得不安全。如果父母不能解決他的安全問題,那麼孩子就會一直撒謊。
父母強行對其糾正,隻會使孩子產生消極的心理,認為自己是糟糕的,把生命的意義降格;或者認為自己是一個卑鄙的人、懦夫,這將更糟,會使孩子的心理扭曲更嚴重。
就生命本體來說,每個孩子都有一種自發的強大的力量,都有一個成為卓越人才的生理密碼。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有心理強大的本能。
隻是,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接受了超廣泛的科技信息,並受到來自學校和家庭以及社會的強大壓力,就會感覺自己是渺小的,並由此而產生苦悶和難過。
加之,現在社會關於兒童心理方麵的教學和疏導也極不到位,這就使得很多孩子從小就成了壓力的奴隸,天長日久就會造成心理畸形和性格變態,產生很多社會問題。
再則,作為家長,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無法改變孩子成長的環境,甚至無法不讓孩子承受當下社會的壓力,我們可能還會因為錯誤理解某種教育理念而對孩子重複施壓。
這三個方麵的原因,使孩子心理強大的本能被淹沒,甚至使孩子成為父母的負擔。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我們做父母的付出努力。我們得多了解兒童心理學,多學習教育心理學,從深層了解孩子對自己生命意義的定義,幫助他把這個定義建造得積極有力一些。
這就是本書的寫作緣起。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著名教育作家蒙謹深度挖掘了幾個教育心理學關鍵點,通過對生命整體意義的闡述,發現兒童時期心理形成的規律,幫助父母舉一反三,通過這些關鍵點來塑造一個優秀的好孩子。
當我們能夠透徹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能夠明了環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的衝擊,能夠巧妙地激發孩子心理強大的本能時,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
最後,祝天下父母與孩子同心!祝天下的孩子都有一顆強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