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鄉愁(1 / 1)

引子 鄉愁

南京朝天宮的東麵,有一處琉璃構建的小樓,看上去很是古舊,磚瓦也發暗低調。仔細打聽它的由來,原來是民國著名設計師童寯設計,總麵積7000多平方米的一個特別文物庫房。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動工的它,曾作為故宮文物轉運南京時的重要處所,現在裏麵仍然靜靜地躺著2211箱清宮舊藏文物,雖然莊重但並沒有行使它應有的使命,撥開麵紗,讓世人看到它們真實的麵貌。時光荏苒,現在這座小樓早已經沒了當年的氣派與華麗,但其建築整體上的那一種雅安或極盡孤傲的氣勢,仍彰顯著它當年的不凡。在那些至今仍然靜躺著的文物裏,絕大多數仍保持著當年作別北平故宮時的樣子。這些多達10萬餘件的文物,囊括官窯瓷器、銅像、禦筆、清帝祖先牌位、香爐、玉冊、銅仙鶴等等國家珍寶。正是這些無價之寶,使得原本平常無奇的朝天宮庫房,有了令人羨慕的人氣,更格外讓人魂牽夢繞起來。“文革”之後這批文物一直處在最終歸屬權問題的爭議之中。直到近些年,部分文物得以從棉花、稻草填充的木箱裏走出來,漸漸為人們所見。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改造完成,這些文物更是進一步得到嗬護,從朝天宮庫房“移駕”到南京博物院,今後這些文物將逐一浮現在世人麵前。

作為當年北平故宮遷出文物的一部分,這批文物今天仍像兒子一樣翹首以望,它從木條縫裏,掙紮著說出對未來的祈願——“有一天能昂首蹚過長江回到自己母親的身旁。”

台北市林區外雙溪,有一座現代仿古式建築,宮廷式的設計,外觀雄偉壯麗,並整身迤邐於水光山色之中,不論遠觀還是近瞧都是美不勝收。台北故宮,自國父孫中山誕辰之日落成起,對於中華文化的意義就極具有特殊的色彩,它仿佛是無法畫上句號的一篇絢美的駢文。台北故宮占地20畝,啟建於1962年,收藏了大量的中國文物藝術精華。其中包括書法、玉器、銅器、瓷器、奏折、書畫、甲骨文等等一大批接近70萬件的國之重寶。進入台北故宮廣場前,即可見六根石柱所組成的牌坊,坊上題有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沿左右兩翼拾級而上,可見平台上刻有“博愛”二字的銅鼎,給人以無限崇敬之意。雙溪原本人煙稀少,處於台灣北部,並常年氣候幹燥,適宜文物保存,當年運台文物在台灣輾轉多處後最終落腳在此。

這座粉牆青瓦的大院裏,現有北平故宮南遷過來的大批珍貴文物,這些過著寄居生活的孩子,自呱呱墜地之日起就命運多舛,而今早已是耄耋之年,叩響過往的記憶,隻有倉皇的躲藏和無休止的惶恐。在那些隔岸相望的日子裏,海峽成了隔開母子的深深的鴻溝。這些總計2972箱的北平故宮文物,從踏上基隆港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不再是個天真的孩子,而這六十幾年的積攢,對於遙遠的家鄉更是惆悵無法割舍。好多陪伴著這批文物去台的故宮人已經離世,堅守在這批文物前的新人們,也並不懂得那些跨越時空的交情,那些器物在時光之中彼此陪伴的依靠,都是源於它們對遠方母親的思念。

“故宮”的文物化身成了她的三個兒子,一個可在懷裏得百般寵愛,另兩個卻要天各一方。人世沉浮,乾坤扭轉,在這段令人心酸的故事背後升騰出百轉千回的惆悵,那惆悵蜿蜒曲折,那惆悵萬絲千縷,像一麵生滿荊棘的花園圍欄,刺傷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現在我們隻能期待著他們能有一個圓滿的歸宿。祈盼著能看見有朝一日母子相擁,那場麵定能撼世,那溫存也足夠慰藉子孫後代了。

碌碌無能,一生隻做一樁事,嚐盡酸甜苦辣。

勞勞不惜,終歲難偷半日閑,渾忘喜怒哀樂。

——台北故宮第一任館長蔣複璁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2月,總數為19816箱72包15件13紮(其中70%以上為故宮古物,其中文獻檔案約45萬件,圖書古籍約30萬件,陶瓷、青銅器、書畫、玉石器、漆木器、文玩、珠寶等共約30萬件)的文物曆經萬難輾轉大半個中國,最終天各一方。這裏麵有運寶人的心酸,有說不盡的故事和故事背後的喜怒哀樂,這個文化界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都要為之動容的大轉移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讓我們牽腸掛肚的傳奇故事,本書將一一披露並竭力揭開那段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