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
(先秦)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作者簡介】荊軻,戰國時衛國人。當時燕國的太子想刺殺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選中荊軻為刺客。荊軻謀殺秦王不成,反被秦王手下的侍衛殺死,但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慷慨悲壯的一頁。
【注釋】這是在易水邊唱的歌,所以稱“易水歌。”易水:河名,源頭在今河北省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部邊界。蕭蕭:風聲。壯士:指荊軻自己。不複還:不再回。
【講解】戰國後期,秦國的力量逐漸強大,秦王吞並其他國家、統一天下的誌向也日益顯露出來。燕太子丹為維護自己及其他國家的利益,便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從燕國出發時,燕太子丹和他的賓客們送到易水岸邊。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敲起了築(一種樂器),荊軻和著音樂唱出了這首短歌。這首歌用蕭蕭的風聲和寒冷的易水烘托出當時悲壯、蒼涼的氣氛,使荊軻那種奮不顧身、一去不回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更加突出。因此,當時來送行的人們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而後人讀到這首詩時,也會被它的慷慨悲壯深深地打動。
大風歌
(西漢)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楊,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作者簡介】劉邦出身於農民家庭,在秦朝末年曾做過亭長這樣一個鄉村小官。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在家鄉沛縣起兵響應,成為起義軍領袖之一。秦朝滅亡後,他消滅了項羽的軍隊和其他割據勢力,統一了全中國,創立了漢王朝。他就是漢朝的第一個皇帝漢髙祖。
【注釋】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啊”,沒有特定的含義。雲飛揚:形容亂雲翻滾,紛紛揚揚。威:威力、威望。加:施加。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代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被大海包圍著,所以稱國境以內為海內。威加海內就是平定天下。安得:怎樣得到。猛士:勇猛又機智的人。四方:指國家的四周邊疆。
【講解】漢王朝建立以後,曾發生過幾次叛亂,公元前195年,劉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亂,順路回到故鄉沛縣,設宴邀請父老鄉親。酒喝得髙興時,劉邦敲著築(一種樂器)唱出了這首《大風歌》。這首詩氣勢雄偉,既表現了作者在勝利後的喜悅心情,也表達了他渴望得到有勇有謀的人才,幫助他維護天下統一的願望。
江南
漢樂府民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注釋】樂府原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關的名稱,它除了給文人的詩歌配樂演唱以外,還負責搜集民間歌曲。後來,人們把樂府機關采集和配過樂的詩稱為“樂府詩”或“樂府。”這首《江南》便是漢代江南水鄉人民在采蓮時唱的民歌。何:多麼。田,田:形容荷葉挺出水麵,飽滿茂盛而又勁秀的樣子。戲:遊戲,玩耍,這四句描寫魚兒在蓮葉間四麵遊動,自由自在地穿來穿去,像是在遊戲作樂。
【講解】夏天,水塘中蓮葉茂盛,蓮花鮮豔,正是采蓮的大好時光。水中的魚兒好像也被蓮葉的勁秀吸引住了,它們互相追逐著,在蓮葉間不停地穿來遊去,更給這生機勃勃的水塘增添了歡樂的氣氛。這首詩雖然沒有具體寫人,但通過描寫蓮葉的茂密和魚兒的活潑,反映出江南水鄉的少男少女在采蓮勞動時的歡樂情緒。詩的語言樸素,節奏輕快,給人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
長歌行
漢樂府民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長歌行:漢樂府歌辭名。行:漢代歌曲的一種體裁。青青:新鮮的綠色。向日葵。朝露:早晨的露水。待:等待。曬幹。實陽春:溫暖的春天。布:布施,給予。德澤:恩惠,好處。互焜黃:枯黃。華:同花。衰,衰敗、遞減的意思。百川:許多江河。“百”表示多數。少壯:少年時期。徒:枉然、沒有用的意思。
【講解】春天溫暖的陽光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萬物複蘇,欣欣向榮。但是,春去秋來,青青的向日葵和其他一切草木都要枯黃、衰敗。光陰一去不回頭,就那日夜不停地奔騰東流的江河一樣。人的一生也有從小到大、從少壯到老年的變化過程,而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如果年輕時不抓緊時間,刻苦努力,那麼當時間的洪流把人帶到老年時,傷心後悔也都沒用了。這首詩從春天的美好景象,聯想到生物的盛衰變化,又想到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回頭,最後勉勵人們要及時努力,以免將來傷心後悔。詩的最後兩句含義深刻,是全詩的主題,並已經成為人們常用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