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離婁章句下(4)(2 / 3)

這位小學老師肯定不知道中國“中庸”思想裏的“仁愛”,但她說出那六個字的時候,不但知道了,也讓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就是“愛”,與“仁愛之心”同出一轍。孩子們之所以有成就,就是“愛”的力量,更是這位老師“仁愛之心”最好的體現,當然也是最好的回報。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甚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子為沒有見到真正的仁愛之人而感到惋惜,為此孔子呼喚“仁”,維護“仁”,發展“仁”,力行“仁”,因為他知道“仁”是維係社會文明的精神紐帶,也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橋梁。實際上,世界上每個人的本性中都不缺乏“仁愛”,隻不過沒有表現出來罷了,表達出自己的“仁愛之心”並不那麼難,隻在於你肯不肯表達而已。

英國偉大詩人羅傑斯,在世的時候和別人談得最多的就是:有一個小女孩人見人愛,特別討別人喜歡,有人就問她: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喜歡你呢?小女孩說:大概是我愛每個人的緣故吧。這句話說得真好,“愛每一個人”,這種“博愛”從一個小女孩的口中說出來,很平淡,但又是那麼有力。不禁讓人想起一首歌: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智慧金言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隻有真正具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有可能去愛別人,如果“仁”存於心中,而不用之,那也不能算是仁者。將“仁愛”存於心中,才能去愛別人,別人也就會用同樣的“仁愛”待你。所以,修養本心,要依靠“仁”來完成;交往處世,要依靠“仁”來維係。

言行得當:顧全大局,謹慎言行

孟子說:“宣揚人家的不好,出現了後患,該怎麼辦呢?”

人有兩耳兩眼兩鼻孔,唯有一張嘴,就是要人多聽多看多辨,而少言。從現代的人際關係社會關係來說,適當而得體地表達自己,也是相當重要的。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言多必敗,危害極大。醫生說錯話可以害死病人,君主的失言可以毀掉國家。一般人說錯話也不可輕估,有人因言語得罪人而被人殺害;戰爭時,一句泄露機密的話足以導致全軍覆沒。所以古人守口如瓶,無謂的言語還是少說為妙,就像歌聲婉轉的鳥不會一天到晚地唱,隻有惹人討厭的烏鴉終日聒躁。

馬援是東漢初名將,他很擅於打仗,但是他的侄子馬嚴、馬敦為人處事很不謹慎,喜歡到處譏諷和議論別人,而且廣泛結交俠義之士,當時馬援正在南方任職,他知道此事後,立即給兩個侄子寫了封信,信中說:

我希望你們聞人過失,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可得聞,口不可以言。好議論人的短長,隨便評論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寧願死也不願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是知道我這種脾氣的,我之所以對你們重申,是要你們不要忘記。有一個叫龍伯高的人,為人敦厚謹慎,言語周密,謙約節儉,清廉公正而有威信。我特別欣賞並看重此人,也希望你們向他學習。還有一個叫杜季良的人,豪俠仗義,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對人輕重合宜,非常好。他父親死時,數郡之人皆來吊唁。我對他也既愛又重,但不願你們效法他。如果你們學龍伯高學不好,還可以落個謙謹的名聲,這就是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如果你們學杜季良學得不好,就會變成輕薄之徒,這就是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馬援

在馬援的教育下,馬嚴、馬敦謹慎言行,不再妄發議論。馬援死後,馬嚴兄弟在一個叫钜下的地方居住,德行受人稱讚,被稱為“钜下二卿”。

在這封家書中,馬援用古人做例子,教育了自己的兩個口不擇言的侄子,而這兩兄弟按照他的話去做了之後,都有了好的德行,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如果馬援一味地訓斥的話,他的侄子們德行上的大局,恐怕就得毀了。

高攀龍說過:“言語最要謹慎,交友最要審擇。多說一句不如少說一句,多識一人不如少識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