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種人是軍事、外交與財經的專家,正是外王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為什麼孟子卻這樣抨擊他們,認為他們罪不容誅呢?為什麼不能從正麵肯定他們的價值?因為孟子認為,知識與才幹用在仁義王道上,才能呈現出正麵的意義,如果用在功利霸道上,那將起負麵的作用:“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而所謂的功臣,對百姓而言都是罪人。孟子學說的人民性,本章表現得十分清楚。
原文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度哉?”
譯文
孟子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眼睛的瞳人更好的了。因為眼睛的瞳人,不能掩藏一個人的醜惡。居心正,眼睛的瞳人就明亮;居心不正,眼睛的瞳人就昏暗。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觀察他的眼睛的瞳人,這個人居心的善惡,怎能隱藏得了呢?”
解讀
人與外界接觸,其善惡邪正,就真實地表現在眼睛的瞳人裏,怎樣掩藏也掩藏不住。所以,聽一個人說話(也是心之所發),再現察他眼睛的瞳人,那麼這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就十分清楚了。
平時我們常常感到知人難,常常被一些人的偽裝所迷惑。今後不妨用孟子的辦法去觀察人。瞳人會說話,瞳人說的都是真心話。不過,你能聽懂瞳人說的話也並不容易。
原文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譯文
孟子說:“恭敬別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侮辱、掠奪別人的國君,生怕人們不順從自己,那如何能做到恭敬和節儉呢?恭敬和節儉這樣好的品德,難道是可以光憑讓人愛聽的語聲和愛看的笑臉做得出來的嗎?”
解讀
恭儉是人的優秀品質,恭儉之人,不會幹出侮辱別人、掠奪別人的勾當。國君的本質是把人不當人看(談不到恭),千方百計地掠奪人民(談不到儉)。所以,孟子告訴我們,要認清統治者的本質,不要輕信他們的話,不要為他們的笑臉所迷惑。
原文
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譯文
淳於髡說:“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法要求的嗎?”
孟子說:“是禮法要求的。”
淳於髡說:“假如嫂子被水淹了,用手去拉她嗎?”
孟子說:“嫂子被水淹了而不去拉她,那簡直是豺狼。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法要求的,嫂子被水淹了,用手去拉她是變通的辦法。”
淳於髡說:“現在天下的人都在被水淹了,您不去救援,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天下的人都被水淹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子被水淹了,要用手去拉。你是想讓我用手去拉被淹的天下人嗎?”
解讀
孟子主張救天下必須使統治者施行仁政。孟子是一位理想主義者,而淳於髡認為孟子的主張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麵對孟子,以善辯著稱的淳於髡,並沒有開門見山提出問題,他先設了一個圈套,叫孟子承認:封建禮法是男女授受不親,但嫂子被溺的時候,可以用手去拉,禮法是可以變通的。孟子承認了“禮法可以變通”。這時,淳於髡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意圖:當今天下人民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你還講什麼“先王之道”,講什麼“仁義”,為什麼不用變通的辦法去救人?這個問題的確讓人難以回答。
孟子胸有成竹地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他問淳於髡:“你想讓我用手去拉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天下人嗎?”言外之意:這怎麼可能呢?很顯然,“天下溺”和“嫂溺”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天下溺”是普遍的、根本的(政治)問題,“嫂溺”是個別的、具體的問題。個別問題可用個別辦法解決,天下問題怎能用個別辦法去解決呢?天下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著手解決,即讓統治者施行仁政,以仁義救天下。
實際上,變通的辦法容易見成效,例如一個地方鬧饑荒,可以發些救濟糧解決,但最終往往還是有利於統治階級。
原文
公孫醜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譯文
公孫醜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