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金言若無伯樂,乃千裏馬之大不幸。而遇一不能善用人才的領導,卻是人才之大不幸。因為,你也隻能在泥沙遮不住珍珠光彩的信念中被埋沒一生,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嘲中抗爭一生。對領導者來說,善於用人,則家和業興國盛;埋沒人才,則害人害己害國。
治人治心:動人心者莫過於情
這句話是引自孟子的《書經》裏的。意思是說: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們降生了君主和老師,這些君主和老師的唯一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
“作之君,作之師”正是政治哲學的一個大原則。在我國古代,君道和師道是平等的,要同時注意。除此之外,後世要加一個“作之親”。身為一個領導,不但要作為部下的老師,教導他們,同時還要像父母待子女一樣,關懷他們,保護他們。其實這是在說一個身居上位的領導的職責,即一個領導者不僅要承擔起教導下屬的責任,而且還要注意與下屬交流感情,要以情待人。
劉備
“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是我國古代的領導哲學,但其現代意義仍然很明顯。“作之君,作之師”講的是君道與師道,其有兩方麵的含義,即領導要以身作則,成為一個榜樣,所謂:正人先正己。同時還要負起引導下屬、關注下屬成長的責任。同時精明的領導人更懂得“作之親”的道理,能夠領會並運用“以威懾人,以情動人”這一軟硬原則。
而把以情動人這一領導哲學發揮到極致的當屬三國時期的蜀主劉備。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劉備摔阿鬥的故事。當陽長阪坡之戰是曹操、劉備兩軍的一次遭遇戰,驍將趙雲擔當保護劉備家小的重任。由於曹軍來勢凶猛,劉備雖衝出包圍,家小卻陷入曹軍圍困之中,趙雲拚死刺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到劉備之子阿鬥,趙雲衝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呈交其子。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鬥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這一歇後語可以證明,劉備成功“燃燒”了趙雲。這把火點在趙雲的心裏,再也沒有熄滅過。古人有雲:動人心者莫過於情。情動之後心動,心動之後理順。以情動人的力量就是如此之大。
作為領導者,手下沒有一群優秀的人才,做事是難以取得成功的。所以洞悉此道的領導人在爭奪人才時,無不費盡苦心。在爭奪人才的策略中,以情動人是最常見的一種。中國人尤其如此。“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士為知己者死”,無一不是“感情效應”的結果。感情投資,可謂一本萬利,是一種最為高明的領導藝術。有許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會記得隻見過一兩次麵的下屬的名字,在偶遇之時,點頭微笑之餘,會叫出下屬的名字,從而令下屬受寵若驚。因此,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獲得下屬的衷心擁戴。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在擔任魏軍統帥時,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層士兵的擁戴。當然,吳起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士兵在戰場上為他賣命,多打勝仗。他的戰功大了,爵祿自然也就高了。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個膿瘡,作為一軍統帥的吳起,竟然親自為士兵吸吮膿血,全軍上下無不感動,而這個士兵的母親得知這個消息時卻哭了。有人奇怪地問道:“你的兒子不過是小小的兵卒,將軍親自為他吸膿瘡,你為什麼哭呢?你兒子能得到將軍的厚愛,這是你們家的福分哪!”這位母親哭訴道:“這哪裏是愛我的兒子呀,分明是讓我兒子為他賣命。想當初吳將軍也曾為孩子的父親吸膿血,結果打仗時,他父親格外賣力,衝鋒在前,終於戰死沙場,現在他又這樣對待我的兒子,看來這孩子也活不長了!”
我們在感慨“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吳起領兵的高明之處,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了這樣“愛兵如子”的統帥,部下能不盡心竭力、效命疆場嗎?
中國人自古重情義,領導者隻要善用“情”這一法寶,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動人,自然會在無形中為自己建立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隻有在大家都擁護你的情況下,整個團隊才能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
智慧金言
古人雲“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正是此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