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資本源自人格魅力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和呂布都是叱吒風雲,勇冠三軍,聞名天下的大人物,而他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結局,這是由於兩個人人品的差異所決定的。
關羽在武功上是比不過呂布的。在“三英戰呂布”的一段精彩故事中,關羽和劉備、張飛三兄弟齊上陣,竟然沒有能夠戰勝呂布。足見呂布的武功超群,高出關羽許多,而且呂布相貌堂堂,是個英俊小生,更不在關羽之下。而人們卻都尊敬關羽,把他視為忠義的象征。人們鄙視呂布不忠不義的人品,而關羽卻素有忠義、誠信的美譽。
三國中,呂布被刻畫成一個世俗小人。他唯利是圖、厚顏無恥、見利忘義,先是殺掉了曾經和自己一齊起事、認為義父的上級和朋友,後又為得到美女貂蟬而背信棄義,生出歹心,親手殺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董卓。呂布的所作所為,使他為人所鄙棄,他這種不恪守誠信的行徑,使他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最後落了個無家可歸的下場,沒有人願意收留他,最後隻是死路一條。
而關羽雖然武功不如呂布那麼強,不僅受到了世人的敬重,甚至得到了素以奸詐著稱的曹操的熱情款待、再三挽留。雖然曹操多次誘之以金錢、美女和寶馬良駒,並給予高官厚祿,但是都不能動搖關羽信守承諾、信守誠信的意誌。在各種誘惑麵前,關羽都沒有背叛兄長劉備,沒有背叛兄弟三人的桃園盟誓,一旦得知劉備的消息,就回到他的身邊。雖然關羽在棄曹投奔劉備時,曾經殺死了曹操手下的數員大將,但曹操還是十分敬重他的忠誠守信。雖然曹操知道關羽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對手劉備軍中的大將,但是曹操隻是讓手下人阻攔挽留,一直也沒有下令殺掉關羽。關羽的忠義還表現在他願為信守誠信而付出生命代價,如,在華容道和曹操狹路相逢時,盡管他知道自己已經和軍師立下生死狀,放人就是違背軍令,罪當殺頭,而為報達以往恩情卻放走了曹操。諸葛亮最終也被關羽的這種忠義精神所感動,軍師並沒有真的要殺他,而是讓他戴罪立功。關羽如此講誠信,願為忠信付出一切代價,在這一點上深深感動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敵人。在關羽死後,曹操和孫權給予厚葬,並追封了他很高的爵位。
關羽在名著《三國演義》中是忠義雙全而又“恩怨分明”的人。對劉備,關羽不僅有桃園結義兄弟情,更有匡扶漢室之誓,可謂親如手足,生死與共,雖然曆經千難萬險終不背叛;但對劉備不共戴天的死敵曹操,關羽也是恩怨分明。為了報答曹操的恩情,他斬顏良、誅文醜、救白馬、解重圍,立下赫赫戰功。赤壁之戰後,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表現了關羽相對局限的、完全建立在私人恩怨基礎上的忠義。可以看出關羽的忠義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一方麵它反映了古人的團結互助、平等相處,“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樸素願望;另一方麵,在當時那種建立在私人關係基礎上,也表明了曆代統治者所推崇的是一種保守、狹隘的忠義。
後來關羽敗走麥城後,被吳軍擒殺。盡管兵敗被殺,使蜀漢元氣大傷,但關羽在對待劉備和曹操時所表現出的“義氣”,又被稱作“忠義雙全”,這種品質符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所以關羽被曆代帝王所渲染和神化,被尊為“關公”、“關帝”,在我國民間,人們都紛紛拜祭關羽。
元成宗時,關羽被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憲宗時,又封他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到清朝時,清世祖封他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在我國廣大人民的樸素願望和曆代統治者大力宣揚相互交叉的共同作用之下,關羽在人發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甚至被當做封建社會忠義之士的光輝典範而廣為流傳。
【智慧金言】
先做人,做好人,塑造好的人格,是事業成功的基礎,是創造大財富的保證。一個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社會中是很難尋求發展的,更別說建功立業了。
要想會做事就要先學會做人
袁術手底下不乏能臣勇將,可袁術為人猖狂,又不善用人,使得上下級關係極是緊張。袁家世代為漢臣,可到袁術這一代上,他偏偏要自己稱皇帝,惹得天下人大怒,諸候紛紛來犯,終於落得吐血而死的下場。“可歎哀術太猖狂,不惜累世為漢相,反欲孤身做帝王”啊。
大丈夫應有所為,有所不為。做人也要有原則,有底線。而這些原則和底線是通過做事方能表現出來,所謂“一滴水見太陽”,就是這個道理。古人雲:三歲看到老。話雖有些誇張,可道理卻是互通的。孔融讓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美國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大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一名老婦人蹣跚地走到一家商店中避雨,商店中的售貨員看了老太太一眼又繼續聊天。按說在人家商場中避雨似乎得買點兒什麼東西做為補償,可是老太太好像就原本沒有這個打算。這時幾個售貨員顯露出鄙夷的神色。而店裏的一個小夥子卻主動和這位老婦人聊起來,還給她搬來一把椅子讓她坐下歇著。走時老太太還不忘向這小夥子索要一張名片。
事情好像就這樣過去了,沒幾天小夥子突然收到封信,大意是給小夥推薦了一份工作。這個小夥子在自己新的工作崗位上如魚得水,非常受老板的器重,而受過他幫助並且給他寫這封信的老婦人正是卡耐基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