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釋講
婦人患太陽中風證,出現惡寒發熱已經七八天,寒熱發作的時間有一定規律,月經也因而停止,這是由於邪熱入於血室的緣故。邪熱與血液搏結,因此發病時好像瘧疾,寒熱發作有定時,應當服用小柴胡湯治療。
原文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釋講
婦人感受寒邪而發熱,又剛好遇到月經來潮,白天神誌正常,夜晚則神昏譫語,精神錯亂,好像見到鬼一樣,這是因為熱入血室。在治療時,不要損傷胃氣以及上、中二焦,病情必然會自行痊愈。
原文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釋講
婦人感受風邪,出現發熱,怕冷,又剛好遇到月經來潮,經過七八天後,身熱已退,出現遲脈,身體涼和,胸脅脹滿,好像患了結胸證一樣,胡言亂語的,這是熱入血室,治療時應當用針灸法刺期門穴,以瀉肝膽實熱。
原文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釋講
婦人患陽明病,出現下血和神昏譫語的,這是熱入血室。如果隻有頭部出汗,治療時應當針灸期門穴,以瀉肝膽實熱,使全身微微出汗,則病能愈。
臨症意義
第一、二、三條文均論述太陽傷寒熱入血室的證治。本條論述的是陽明熱入血室的證治。以上四條當閱讀《傷寒論》。
原文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半夏厚樸湯方
半夏一升,厚樸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幹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服。
釋講
婦人自覺咽喉中好像有肉塊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應當服用半夏厚樸湯治療。
將以上5味藥,用水7升,煮取4升,分4次溫服,白天3次。夜晚1次。
臨症意義
本條敘證簡略,後世所述梅核氣,症見咽中如有梗物、吞吐不利、胸脅滿悶、氣急作痛、舌苔白滑或白膩、脈象弦緩或弦滑等。半夏厚樸湯治療此病很有療效。若病梅核氣氣滯較甚者,可酌加一些理氣藥物,如柴胡、鬱金、香附、青皮等。但須注意本方藥物多辛溫苦燥,隻能用於氣鬱痰結證,如證屬陰虧津少,或陰虛火盛者,則不宜本方。
原文
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釋講
婦人患髒躁病,出現悲傷哭泣,精神失常,好像有神靈驅使一樣,頻頻打嗬欠,伸懶腰,應當服用甘麥大棗湯治療。
將以上3味藥,用水6升,煮取3升,分3次溫服。也可以補益脾氣。
臨症意義
本條為肝陰不足、肺氣相並之髒躁證。其證常伴有心煩失眠、坐臥不安、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等證。甘麥大棗湯在運用時,可據病情酌加當歸、白芍、茯神、棗仁、柏子仁、龍齒、牡蠣等藥,則療效更好。
原文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見痰飲中。
瀉心湯方:見驚悸中。
釋講
婦人吐涎沫,醫生誤用攻下法,導致心下痞滿,應當先治療吐涎沫,以小青龍湯治療。等到涎沫症狀消失後,再治療心下痞滿,以瀉心湯治療。
原文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曆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
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
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髒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
在下未多,經候不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
久則贏瘦,脈虛多寒。
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釋講
婦人患病的病因,通常是因虛損、積冷與結氣所引起,導致月經失調、甚至閉經,曆經數年時間,這是由於積冷與結氣在於子宮,寒邪損傷經絡所致。
如果凝結在上焦,就會影響肺,出現咳吐涎沫,寒邪鬱久則化熱,邪熱損傷肺絡,因此形成肺癰病,導致形體消瘦。
如果積冷與結氣在於中焦,就會形成繞臍疼痛的寒瘡病:或是導致肝失疏泄,出現腹痛及兩脅疼痛:如果寒邪從熱化。邪熱壅結於中焦,就會出現臍下關元處疼痛,脈象數,但無瘡瘍,全身肌膚枯燥好像鱗甲一般,此病也能出現於男子,不單隻發生於女性。
如果積冷與結氣在於下焦,就會導致肝腎病變。婦女下血不多,出現月經不調,前陰疼痛,少腹怕冷,或是疼痛牽引到腰脊部,下連於氣街,以致發生衝氣急痛,兩腿膝部與小腿疼痛不寧,甚至突然出現眩暈昏厥,神誌失常,類似厥逆癲癇的症狀,或是憂愁,或是悲傷易怒,這些都是由於婦女患帶下病所致,並不是鬼神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