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呂多姆的故事
蘇利·普呂多姆(SuIlv Prudhomme,1839~1907),法國詩人,19世紀60年代前後曾參加帕爾納斯派詩歌運動,並成為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爾納斯派是由一些標榜“為藝術而藝術”的高蹈派詩人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驅。
文學生涯
普呂多姆的家庭並沒有太多的文藝細胞,他生在巴黎一個工商業者家庭,父親是工程師。
普呂多姆自幼聰穎好學,但由於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學深造。
而他也是幾度摸索才進入文學殿堂的。他早年當過職員、工程師,並從事過法律工作。堅實的科學修養使他想溝通詩與科學,而強烈的哲學興趣使他更想從哲學思考中捕捉靈感,提煉詩的主題。
1865年,普呂多姆的第一部詩集《韻節與詩篇》嶄露頭角,引起詩壇重視。此後的《孤獨》、《陡勞的柔情》充滿了濃鬱的抒情氣息和憂鬱的情調。他最受人推崇的還是哲理詩集,主要探討人類意識與現代社會的衝突,隻是有些晦澀難懂。
他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如詩集《考驗》(1866)、《戰爭印象》(1870)、《法蘭西》(1874)、《棱鏡》(1886)、《詩的遺言》(1901)和散文集《詩的考察》(1892)、《從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普呂多姆去世後,他的另幾部著作也出版了,書信集《與女友通信集》(1911),《私人日記》以及一組詩歌《飄流物》(1908)。他作品的七卷本《蘇利·普呂多姆作品集》(1908)也是在他逝世後出版的。
優雅的第一
法國素有“文學藝術之都”的美稱,因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也居各國之冠,
一般說來,曆史上的“第一”人物即使不是家喻戶曉,也是青史留名。然而第一位摘取該項桂冠的法國詩人普呂多姆卻已經漸行漸遠,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即使在他的祖國,也不是一個很熱門的名字。
但實際上,普呂多姆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散文家。26歲時出版第一部詩集,當時的批評界泰鬥聖·伯夫讚揚普呂多姆“在詩中提出的新的運動,宣告著有如黎明前戰栗一般的世界”。
他的詩歌如同古希臘的雕塑,高尚而優雅。他思考的是關於愛情、命運、戰爭、正義、幸福、真理等大是大非的問題,在寫法上也十分優雅。正如瑞典文學院在授獎典禮上對他的評價:“心靈深處對愛的渴求、無法驅散的疑慮和憂傷,成為他作品中常見的主題,這些作品形式完美,措辭嚴謹,並富有一種精雕細琢的美感。”
而他與一般詩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他的為人處世近乎完美。他的思想不像波德萊爾、蘭波那樣無所顧忌、放浪形骸;他的人生經曆也不像雨果、左拉那樣曲折坎坷,在社會上呼風喚雨;他的情感雖有挫折以至終生未娶,但他把感情控製得恰到好處;獲諾貝爾獎後,將部分獎金用於資助未成名的年輕詩人出版第一部詩集。時間是評判一位作家文學成就最公正的評委,是檢驗作品的試金石。百年之後再回首,普呂多姆像他詩中美麗的花瓶一樣,仍綻放著美麗的光芒。
詩歌特征
他的詩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詩歌以抒情為主,感情細膩,最廣為流傳的一首是《破裂的花瓶》:
馬鞭草枯死在花瓶中\花瓶碰到扇子裂痕暗生\扇子隻是輕輕一碰\裂痕在悄無聲息間生成\可是花瓶受傷雖輕\裂痕卻每天侵蝕水晶\過程不可見但很確定\一圈裂痕不覺已經形成\滴滴清水滲出瓶中\花兒汁液消耗盡淨\無人察覺,無人心動\它已破裂,不要去碰\愛人之手經常亦不留情\它輕輕一拂,傷害卻重\心兒不覺間裂開細縫\愛情之花就此凋零\依然完好,在世人眼中\心兒自感傷口擴大作痛\傷口細而深,心兒悲泣不停\它已破裂,不要去碰。
《孤獨》詩集是他詩風的轉折點。受古羅馬詩人盧克萊修的影響,他的詩逐漸轉向一種哲學和玄學思考,試圖將科學、哲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創作一種博大精深、融天地與人性於一體的詩歌。然而,這位塞納河畔的行吟詩人,徒然具有科學修養和熱情,卻不具備寫哲理詩的才情,雖有許多至理名言,但往往隻能流於幹巴巴的空洞說教。
透過他留下的詩篇,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一位風度翩翩的法國紳士手持卷束,低吟著美好的愛情,迷離的悲痛,孤獨的憂傷。他留給人們更多的是無窮的回憶、悠悠的愁思和無盡的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