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好了,再有人眉飛色舞地談美國,我可以淡淡地說,去過。
我是去工作,待了兩個月。時間不算長。我是這麼想的,好不容易去一趟,說什麼也要多看看,這輩子怕是沒機會再去了。這種“最後一眼”的心態,使我膽子特別大,什麼都敢玩,哪兒都想去,接觸了不少人,信用卡全刷爆了。
先招了吧,同事早傳開了,第一件事兒,裸體衝浪;第二件,成人俱樂部;第三件,黑人社區;第四件,野營;第五件,搭火車;第六件,玩槍……別以為我瘋了,其實和很多人一樣,我心裏有個美國夢。
夢有多強烈,就有多瘋狂。
受教育多年,剛開始覺得自己生對了地方,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想不優越都難,老想著去拯救什麼人,包括水深火熱之中的美國人民。隨著慢慢長大,發現身邊有不少人都想去美國,我對自身也產生了懷疑,總問自己什麼選擇才是對的,總忍不住去想,我在美國會怎樣?
不單是我,很多人都愛這麼幹,微博上最有說服力的,便是中美對比。
都是人,都是人的社會,差別真的有這麼大嗎?恰好公司給我了一個去美國工作的機會。我做了一個夢,夢裏說,你上輩子是個美國黑人,在修金門大橋,嘖嘖,給砸死了,是個事故。怪不得我第一眼看到金色海灣就流淚,原來是上輩子的最後一眼。
“故土”情深哪,美國虧欠我太多!
對於我,如果真存在什麼精神故鄉,美國絕對算一個。世上有一種叫“青春情懷”的東西,在美國的提醒下,才發現自己也可以有。說美國是青年文化的聖地,沒人反對吧?搖滾樂、烏托邦、在路上、性解放、嬉皮士、背包客、公路片……太多太多,青年也可以有文化,都得從美國談起。
美國啊,確實是個夢。這個夢,是我們親手打造的,不是別人強迫的。
這很可怕,生為中國鄉村八〇後,美國的一些東西伴隨我長大。音樂、小說、電影、電腦、耐克鞋、麥田守望和編程手冊,全都來自大洋的彼岸。尤其是在讀英語的時候,無數次咬牙切齒地想,美國啊美國,你到底是怎麼個水深,又會是如何的火熱?
實話說來,我跟美國並不熟,都是從書上或電影裏看到的,就像小時候在鄉下向往都市生活,因為缺少,產生了想象,想象讓人有了情懷。所以人們常說,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
我身邊的同學和同事,去美國已經很多年了。我最鐵的一個哥們兒,當年上大學就一個目的:去美國!他玩命讀英語,考托福考GRE什麼的,抽空談夢想,感覺他的美國好開闊。至今記得,當他第一次踏上我的“故土”,給我打了一晚上的國際長途。我在一家美資公司工作,表現好的兄弟有機會技術移民,他們發過來的相片,總是灑滿了加州的陽光。
這麼說吧,我隻去兩個月,對美國不可能很了解,但我特別想知道,朋友們在美國過得怎麼樣。這麼多年過去了,你們的夢想實現了嗎?你們融入了嗎?你們會想回家嗎?是的,我們在美國隻相處了兩個月,可我們相識相知又何止十年八年。
他們才是我心裏最柔軟的部分,他們才是我的美國。當我拿到簽證,他們比我還激動:過來吧兄弟,好好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