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與《韓非子》 1.命運的悲喜劇
智高才富
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國君為了得到一個人才,不
惜發動一場戰爭。這位戰爭的發動者就是秦始皇,而值得秦始皇發動戰爭
以求的人物便是韓非。
韓非又被尊稱為韓非子,《史記·韓非傳》中這樣記述韓非其人“韓
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這段文字大體上較準確而明晰
地為後人展示了韓非及其學術地位。
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集大成式的著名代表。他雖“為人口吃”,不善
言談,不長道說,但卻極會筆撰著文,著述觀點鮮明,文章寫得洋洋灑
灑,感情激越,筆鋒犀利。
司馬遷說:與韓非同為荀子學生的李斯非常老
實地承認“自以為不如非”。李斯其人決非常人也,他曾官拜秦國宰相,
智高才富,他“自以為不如非”,不是一般的客套謙遜,李斯的自我評價
隻能表明韓非卓越的才能及更為深邃的思想。
韓國貴公子
韓非是韓國的一位公子,他的生年已不能詳考,因為與秦朝丞相李斯
是同學,大約生於公元前280年,死於公元前233年。這是一個血雨腥風
的時代,戰爭為英雄人物施展抱負提供了許多機遇。軍事家在戰場上馳騁
廝殺,鬥勇鬥智;政治家策劃於密室,搖筆弄舌;外交策士穿梭於各國之
間,縱橫捭闔。
韓非生於貴族世家,政治起點很高。他喜歡研究刑名法術之學,也曾
鑽研過黃老南麵之術,抱負不凡。他曾拜著名儒家大師荀況為師,與後來
做了秦王朝丞相的李斯一道學習,相互切磋。但是,他卻沒有繼承荀子的
儒家思想傳統,而是受到法家的影響,繼承研究、綜合了法家思想的精
華,成為他那個時代法家的傑出代表人物。有人說,“韓非的全部思想理
論師承商鞅是十分明顯的”,他十分強調治國必須奉法,說:“國無常強,
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時至韓非青年時代,秦國已相當強大,而韓國已衰弱得一塌糊塗。當
時“韓侍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扡敝,入則為席薦”,韓國在強大的秦國麵
前“與郡縣無異也”(《韓非子·存韓》)。
他或者由於和韓王有宗室的關
係,或者由於在韓國王宮擔任了一定職位,對於韓國的前途非常憂慮。他
見韓國不斷被削弱,數次書諫韓王,但韓王不能用,於是退而著書。
韓國為什麼落到如此地步呢?
韓非認為,韓國的失敗與衰落源自於內
政不修。當時的韓國政治盡為“重人”所把持,所謂“重人”就是那些
“無令而擅為,方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孤憤的人”。而這些“當
塗”之人之所以能操縱國家大事,任意胡作非為,是因為他們得到國主君
王的寵信。國主君王寵信“當塗”之人,聽奸臣之浮說,不權事實,國家
勢必日益衰微。
針對這種情況,韓非子主張為了國家之強大、為了“人主
(君王)”的利益,國主君王一定要具有識別忠奸的能力。否則,必不可免
地會出現“朋黨比周以蔽主”、破壞富國強兵的局麵。
在“重人”當道的情勢下,是非混淆、黑白顛倒,有功的人不得好
報,常常是“無宅容身,身死田奪”;而無功者卻得意萬千,“擇宅而受
之,擇田而食之”。
韓非以極大的膽略、敏銳的睿智大力倡導法術之學,
他說:“不懼亂主闇上之患禍”,目的在於“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