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說服不是說過別人,駁倒對方,讓對方麵顏掃地。
無論你想說服誰,在何時何地,也不管你采取何種說服方式,要取得成功,唯一的訣竅就是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說服者與被說服者之間原來就有一道牆,如果你違背了說服規則硬要去碰牆,你隻會在原有的牆前又築上另一道牆,百害無一利。即使有一天這道牆被拆除了,還是會留下難以消除的疤痕,所以說服絕對不能強駁,要從對方立場思考。
1.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說服
對被說服者而言,你是站在圍牆的另一邊,所以他隻能從自己的利益觀點來看事情。
說服他人時,應該考慮對方的感情,看他是否樂意,心中有何想法,是否接受請求。
人是感情動物,我們主觀上講邏輯講道理,但不應該忽視感情這一點。如果你想跟別人建立成功的關係,就要考慮到別人的感情。正如保羅·帕卡所說:“在與人交流中講感情比講理性更能成功。”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位女士進一家鞋店買鞋。鞋店的一位男店員態度極好,不厭其煩地替她找合適的尺碼,但都找不到。最後他聳了聳肩說:“看來我找不到適合你的,你一隻腳比另一隻腳大。”
那位女士很生氣,站起來要走。鞋店經理聽到兩人的對話,於是叫女士留步。男店員看著經理勸那女士再坐下來,沒過多久一雙鞋就賣出去了。
女士走後,那店員問經理:“你究竟是用什麼辦法做成這生意的?剛才我說的話跟你的意思一樣,可她很生氣。”
經理解釋說:“不一樣啊,我對她說她一隻腳比另一隻腳小。”
經理也把真相告訴那位女士,但他考慮到她的感情,而且跟她說話時講究技巧,又帶著尊重。他從那位女士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成功了。看出別人的感情,然後以尊重的態度為別人考慮,這種本領真是十分有用的。正如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說的:“給我合適的字眼,合適的口氣,我可以把地球推動。”
隻有考慮到別人的情感,照顧到別人的情緒,在說服別人時才有可能被人接受,不至於被一口回絕。
你需要知道別人的感受,並且在說服時把這點也考慮進去。不這樣做就是貿然行動,徒然讓別人看輕你。通常在你認為你有考慮別人的感受時,你真的在做的,隻不過是想如果你站在他們的立場時,你會怎麼做。如果不再揣測別人的感受,又沒有從對方處得到足夠的信息,你可能隻會暴露對別人了解的不足。一旦你把這些莫須有的看法套在別人身上,別人就會對你失去信心,他們會因為你不了解他們而覺得受到傷害,有時候在極端的情況下,他們會覺得受到玩弄而變得反抗性十足。
你得注意每個人都有相當多不同的個人經驗,而在你能夠接近他們或者改變他們的看法之前,這些經驗構成了他們對事情的看法。要改變別人的態度,通常即意味著要開啟他們潛藏在背後的情感,然後提供更好、更有用的其他選擇給他們。
考慮一下他們看法、感覺是什麼,還有為什麼。他們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裏,大概相信比較起來你的問題還比較次要,這又有部分是源自每個人固有的孩子氣且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
如果你想要開始說服別人,你必須這樣做:讓他們說話,並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上。
2.“對方需要什麼”作為思考的起點
在說服過程中能夠從對方得意的事說起,能夠從“對方需要什麼”作為思考的起點,不但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能夠更好地建立並強化良好的人際關係,達到建設性說服的目的。這種說服才更有說服力,更能贏得他人的信服。
每一個人都有自認為得意的事情,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價值,是另一問題,而在他本人看來,卻認為是一件值得終身紀念的事。你如果能在有意無意之間,很自然地講到他得意的事情,隻要他對你沒有厭惡的情緒,隻要他目前沒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緒正常的情況下,他一定高興聽你說的。
喬治·伊斯曼因發明了感光膠卷而使電影得以產生,並積累了一筆高達1億美元的財產,從而使自己成為世界上最有名望的商人之一。
伊斯曼曾經在曼徹斯特建過一所伊斯曼音樂學校。同時,為了紀念他母親,還蓋過一所著名戲院。當時,紐約高級座椅公司的總裁亞當森想得到這兩大筆座椅訂貨的生意。於是,他同負責大樓工程的建築師通了電話,約定拜見伊斯曼先生。
在見伊斯曼之前,他向了解伊斯曼的建築師詢問了伊斯曼的做事風格及興趣,建築師向亞當森提出忠告:“我知道你想爭取這筆生意,但我不妨先告訴你,如果你占用的時間超過了5分鍾,那你就一點希望也沒有了。他是說到做到的,他很忙,所以你得抓緊時間把事情講完就走。”
亞當森被領進伊斯曼的辦公室,伊斯曼正伏案處理一堆文件。
過了一會兒,伊斯曼抬起頭來,說道:“早上好!先生,有事嗎?”
建築師先為他倆彼此做了引見,然後,亞當森滿臉誠意地說:“伊斯曼先生,在恭候您的時候,我一直在欣賞您的辦公室,我很羨慕您的辦公室,假如我自己能有這樣一間辦公室,即使工作辛勞一點我也不會在乎的。您知道,我從事的業務是房子內部的木建工作,我一生還沒有見過比這更漂亮的辦公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