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附錄 廉政(1 / 3)

導讀:學習的形式若無影無蹤,學習的實質便無處不在。學習的目的是應用,是推動工作和事業。這部分文字是我在山上進行探訪觀察和體驗的附屬產品。走在白雲山的台階和小路上,我經常凝視一片葉子、一朵山茶花、一棵馬占相思樹,通過思維想象的通道將工作中的現實問題貫注到觀察對象物中,讓不在場的東西一一在場,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古今中外,文理哲經,各種知識元在這一特定生態場中不斷交互激蕩,思想的自由電子圍繞問題以光的速度旋轉,思考中全能的細胞自動吸收營養給精神注入能量,念頭像不朽的基因適應環境變化一樣快速重組和表達,在場與不在場、虛擬與現實、曆史與眼前不斷建立新聯係,不斷產生新的東西。日積月累,聚沙成塔。2008年9月,我對這些新思考略加整理,冠名《廉政九章》在《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在紀檢監察係統引起一定反響。這一實驗證明了“山下問題山上答”的可行性。

書,是我的奴隸,應該服從我的意誌,供我使用。

——馬克思

新思想也是國家財產。

——拿破侖

1.大學

●身成莫大於學。彷徨者因學而堅定,落後者因學而進取,懶惰者因學而勤勉,貪婪者因學而知恥。把學習當福分的人,功名隻是副產品,品德才是真財富。

●隻有肯定沒有否定不是學習,學而不習不是學習。學是習之體,習是學之用,學而且習,學用一體,是真學習。執紀者學習在先,守紀者才能先行學習。

●有多少生活的樣式,就有多少學習的樣式。一個人隻有真實了解自己,才能真實了解周圍的世界。沒有徹底的學習,就沒有徹底的創新。連問十個“為什麼”,本地風光無邊出現,思路辦法有如泉湧。

●在前人的腳印裏生存不會有多大前途。學習別人的必須形成自己的,否則不如不學習。從書本上得到的東西,如果不與閱讀者的情感產生共振,不可能歸他所有。

●學習有三重境界:小鬼境界,金剛境界,菩薩境界。讀書有三種讀法:讀字,讀理,讀意。善學者每日三讀:讀聖賢古書,讀社會新書,讀天地大書。

●認識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A是A,第二重境界是看A非A,第三重境界是看A還是A。對善學者而言,頭腦就是實驗室,社會權當大樣本。

●在認識的自由王國裏,一切個別同時都是一般,一切偶然同時都是必然。洞徹了這個真相,人們必將減少困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普遍真理,踐行的人少之又少,一般又成為個別。

●人若認識物理,一草一木都是原子;人若認識文學,一草一木都是故事;人若認識市場,一草一木都是財富;人若認識教育,一草一木都是教材。

●各執一是,終非大是。不能離開大象的體去講大象的腿。學習要進得去出得來,不為語言文字所累。學形者死,得意者生。對於一切經驗知識,科學的態度是,既學又不學。要大學不要小學,要深學不要淺學,要活學不要死學。

●我們生活中最有力的證據,不是來自古代,不是來自別人,也不僅是來自書本,而是主要來自對社會、對實踐、對自然的觀察。這樣的知識更接近真理。

●善學者,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沒有不會工作和生活的。學習從來沒有對立麵,也不僅僅是掌握知識和技能,而是對自我和世界的深刻認識及改造。

●善學者,有如榕樹在空氣中立命,紅樹林於海水中安身,蓮花以汙泥為伴,黃山鬆化石為食。豁達處世,何處不是樂土;真心好學,哪裏都是深山。

●善學者,師無師之師,學無學之學,為無為之為,用無用之用。他們不求博士文憑但求博士水平,不求總裁財富但求總裁學富,不求將軍權力但求將軍眼力。

●在善學者眼裏,一言一笑皆是教,一草一木俱為師。大師傳道隨心所欲,因為萬事萬物都成為他的素材。以太陽為主題,一朵花,一根藤,一塊石頭,俱是論據。

●學習力極強的人會觸發通覺。靈感,就是兩個不相關神經元的突然接通,讓風牛馬相及。學習沒有發現問題,可能是新問題正處在起點。

●向孔子學習學習之道:用眼睛去觀察,用嘴巴去發問,用腦子去判斷,用心靈去感悟。既身在其中,又置之度外。向榕樹學習進取,向蓮花學習自善,向蜜蜂學習奉獻。

●文在文外,道在道中。有些東西不能說,如果一定要說,就不要執著於說。聽了就忘,幾近沒說;難以忘卻,接近真理。

●書有新舊,識無古今。儒者中,佛者空,道者無,成者一統。《詩》表意可以群,《書》記事長於政,《禮》節製人欲,《樂》啟發調和,《易》闡述變化,《春秋》講明懲勸義理。經典常讀,終有大用。

●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太過於平凡,而善讀之人卻常懷感激之心,通過它去注意世界中的常看常新之處。但不要忘記工作去讀書。

●不要做書、時間和金錢的奴隸,而要讓它們為我們服務。善讀者,既讀文字之內又讀文字之外。好東西往往隱藏在文字的空白處。無一日不讀,無一日不思,無一日不獲。是謂“日日新”。

●書為黨讀,茶為國飲。讀書讀到至高境界,能於任何載體中讀出理與法。正如禪者,能把掃塵掃出哲學境界;也似道人,能讓洗碗除去心靈油汙。

2.善教

我們的教育,隻教一切知識,卻不教他們認識自己,不教他們利用自己的長處,不教他們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

——盧梭

●教化是人民之福。教知廉恥,化正風俗。利人莫大於教。重視預防和教育,是我們黨的立場。

●疾病多起於風,腐敗常始於欲。不會教育就不會預防。沒有“良教”,就不可能有“良製”“良法”。教育退一小步,風俗就退一大步。預防越往高處走,懲治就越往低處落。及時打一針,可以少九針;多一本教材,少一分懺悔。

●頌揚母親使人高尚,宣揚真理使人純粹。廉政教育既是黨和國家的需要,也是黨員和公民的需要。黨的宣教幹部要為民立言,為黨立德,為國立功。

●背著太陽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麵向太陽才能看到生機勃勃的世界。隻有深入到紀檢監察的核心,才能找到幹部群眾的真正興奮點,工作才能接近本來麵目。

●由於用錯了時間而帶來的損失,比在那段時間中一事不做的損失還大。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人,遠遠不如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有信仰。

●宣教絕不是一個“錢”字了得的事。宣教三要:綱舉目張,順勢而為,取民所悅。教育的深化有三:深入調研,深度設計,深耕細作。宣教項目的“一”不在多,關鍵在於選好這個“一”。

●文化是人類最後的資源,世上什麼資源都能用完,隻有文化的資源用不完。文化重在化,文而不化無用。廉政文化,起於文,止於化。

●廉政文化,要認識何為“化”,理解為何“化”,知道“化”什麼,敢“化”誰,靠誰“化”,怎樣“化”。“化”出反映人民意願、適應市場經濟、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傳統,新的風俗,新的紀律。

●不是文化遠離了我們,而是我們遠離了文化。不是時代不需要大師,而是大師還沒找到自己的時代。凡在生活、實踐和群眾中產生的理論,都是常青的,是活的。

●教育如同炒菜,也要講究對象與火候,要得法。菜香來自天然,味道掌握於火候。隻要用心得法,每一種教育都能色香味俱全。

●廉政教育要善於激勵和保護廉政者。教育抓得緊,懲處也要更具教育意義,幫助我們的同誌找回丟失的美德。這不是哪一個人的意誌,而是由紀律的精神決定的。

●教不教,則學非學。缺少個性就會失去臉麵。善教者,天地萬物,無非教也。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越具體越深入,越廣泛越紮實,越簡單越有效。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無論什麼都可以用來當作勸勉。

●反腐倡廉教育,主體是黨員,重點是領導,難點是基層,亮點是創新,主導是紀委,合力是社會,核心是紀律,保障是機製。

●紀律教育學習活動,學習是基礎,教育是手段,活動是平台。學習解決的是知的問題,教育解決的是行的問題,活動解決的是知行結合的問題。

●紀律教育是以有情說無情。不了解黨員幹部的需要,就不能很好地教育黨員幹部。

●一場高境界的反腐倡廉課,講的不僅僅是反腐敗,講的應當是政治,是執政黨的力量,是人民的希望和前景。善說廉者,站在人民的立場,使用群眾的語言,滿足公民的願望。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善鳴者不當“鸚武舌”,善言者不做“烏鴉嘴”。成功的宣教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生活。能激起聽眾興趣的,不是本本上人盡皆知的道理,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闡述具體而新鮮的材料。

●不是我們要去宣教,而是人民需要我們去宣教。我們的武器是一支筆、一張嘴,輕若微風重如霹靂。我們以小事大,朝夕守一。

●文章是傳道的工具。工具能使“技”進入“道”。工具用得越熟悉,人就越忘記工具的存在,人與工具渾為一體,人就是工具,工具就是人。庖丁正是通過“刀”這個工具,使“技”進入了“道”。

●辦公室是一個座位,成就我們的東西在基層。沒有辦法就下基層,寫不出來就找群眾。一個頭腦中裝滿問題的黨報記者,在黨的陽光照耀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