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無量山,古稱蒙樂山,以“高聳入雲不可躋,麵大不可丈量之意”而得名於世,綿延百裏,雄奇險秀。
正如清代詩人戴家政在《望無量山》中所寫道:“高莫高於無量山,古柘南郡一雄關。分得點蒼綿亙勢,周百餘裏皆層巒。嵯峨權奇發光澤,聳立雲霄不可攀。”
而“無量劍派”的劍湖宮正是坐落在這雄奇險秀的無量山中。
“無量劍”於五代後唐年間創派,在大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3年),因發現後山的玉壁上有一男一女兩位仙人舞劍,以期學得兩位仙人的神妙劍法,而發生爭端,從此“無量劍派”分為東、北、西三宗。
三宗掌門人為爭得玉壁上所謂的仙人神奇劍法,經過合議商定後,按照比劍的規矩定輸贏。每五年比一次,哪一宗贏了即可入住劍湖宮五年,來鑽研後山玉壁上的仙人劍法。
在這次爭端中,因北宗門下弟子實力強於東西兩宗,而比劍中得勝,所以可入住劍湖宮五年,先行鑽研玉壁上的仙人劍法。
可是北宗卻因為癡迷於玉壁上那虛無縹緲的仙人劍法,反而把先輩們傳下的本派劍法荒廢了,故而在五年後(按大宋的時間算是宋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的比劍中,反被東西兩宗打的一敗塗地。
由於此次的比試,西宗又勝了東宗,所以接下來的五年,改成了西宗入住劍湖宮。
但北宗的掌門人卻自覺得羞憤難當,顏麵無存,所以一怒之下,率領其下門人弟子遷往山西恒山,揚言此後不再參與爭奪無量玉壁的比劍,與東西兩宗也不再互通音問。
此後又過了五年,時間為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是東西兩宗再次比劍定奪誰能入住劍湖宮的日子。
正當東西兩宗門下弟子為了那所謂的“無量玉壁”而鬥劍時,無量山峰後山高崖的一條隱僻的小道上,卻有個少年郎背著個極大的包袱在快步而行。
看這少年,年約十三、四歲,著一身樸素的衣衫鞋襪,但身形高挺精壯,相貌也極是俊秀。
當少年順著這條人跡罕見的隱僻小道疾行了小半個時辰後,猛聽得水聲響亮,轟轟隆隆,便如潮水大至一般。少年靈動的雙目頓時閃過極大的喜意,抬頭一看,隻見西北角上猶如銀河倒懸,一條大瀑布從高崖上直瀉下來。
嘿嘿輕笑幾聲,少年懷著激動無比的心情,再快步奔前了數丈,站在山崖邊上,探身俯看眼前的山穀,隻見雲霧彌漫,深不見底。
少年環眼打量了下周邊的環境,低聲自語道:“想來這裏就是‘無量劍派’的禁地了。這深穀之下就是劍湖底,而那所謂的‘無量玉壁’就在下麵了。嘿嘿,可笑那‘無量劍派’的二百五們,隻會把希望放在那虛無縹緲的‘無量玉壁’上,以期學得什麼狗屁的仙人劍法,孰不知這穀下麵才是人人夢寐以求的武學寶庫!真他媽的可笑!實在是愚不可及!”
想到得意之處,少年不禁要放聲大笑起來,但心下深知現在還不是時候,所以忍住心下的滿懷快意,用手緊了緊背上的那個極大包袱,然後從腰後取出一對黑黝黝,不知是何種金屬打造的鋼爪來。
隻見這對鋼爪長約半尺,形似鷹爪,四指勾尖,極其鋒利。少年把這對鋼爪套扣他那指節崢嶸手上,互相敲擊了下,爭爭作響。
此時少年深吸了一口氣道:“成敗就在此一舉了。”話落隻聽少年大喝一聲,一個翻身跳了下去。
傾刻之間,少年就墜下了五丈,隻見他空中如靈貓一般轉身,用腳在崖壁上輕點兩下,然後猛的用鋼爪抓向崖壁。
隻聽“嗤”的一聲,堅如鐵硬的崖壁,卻被鋼爪毫不廢力的鉤刺進去,止住了少年往下墜落的力道。
少年穩住身勢之後,懸掛在垂直的崖壁上換了口氣,然後取出鉤在崖壁上的左爪,往下再一抓,借左爪之力,右爪再取出往下一抓,如此交替往還的向深穀攀援而下。
慢慢的適應了幾下後,少年的動作越來越快,鋼爪飛舞,有如一隻大壁虎般向穀底快爬落。
下去大約有百餘丈後,少年見腳下撞到了崖邊伸出的一株古鬆。然後少年再往下爬落了數下,坐在古鬆上,靠著崖壁休息下。
打量了下這株古鬆,枝幹粗大。少年似乎想起了什麼事來,拍著古鬆的枝幹笑道:“嘿嘿,古有秦始皇因遮蔽風雨,而封你為‘五大夫’,三十年後,就會有大理國的世子段譽來封你為‘八大夫’的。哈哈哈......”
暢聲大笑的片刻,少年心中一動,用極其鋒得的鋼爪在古鬆上刻下“八大夫”三個大字後道:“既然你命中注定要被封為‘八大夫’,那我就先給你留個記號,等三十年後,看段譽那小子墜落此樹後,會有何反應?”
少年休息了片刻後,起身順著山崖中裂開了一條大縫再次攀援落下。崖縫中盡多是砂石草木,為了不割破衣衫,少年爬落的速度反下慢了下來,不過倒也節省了他不少的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