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忽悟自性見世尊”,是外麵凡夫常有的,學頓教、圓教的人,不要被這“見”字給騙了。“見”即“證”之意,故“見世尊”,別以為是看到了釋迦牟尼佛。我在台中看到一張相片,擁有者說是他在那裏照的,是釋迦牟尼佛應化的事跡。我怎麼看,那都是畫的,怎麼是照的呢?他說釋迦尼佛就是那個長相。這叫妖言惑眾。世尊是在啟發你那世間最尊貴的——就是覺悟,你感受覺悟的殊勝,便見到世尊了,而不是看見一個人,否則就錯了。這談的都是自心要能見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能夠見到真,便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不求自性的展現,而向外求佛的話,所有起心動念皆屬愚癡。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智慧金言】
頓教法門已經留給各位了,學頓教、學圓教一定從根本處下手,所謂“心要法門”,從根本修,從根本下功夫,來體會核心的部分是什麼,從這裏展開。
10.讓心靈年齡與社會年齡並駕齊驅
【原文】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複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釋講】
惠能大師說完偈後,告誡眾人:“好好待著,不要我走了,大家都跟著來。我滅度以後,不要像世間人一樣悲泣涕淚,還收禮、長供大典、著孝服,這都不是我門人弟子所該做的,也不是正法。”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這個叫十無,有所謂“八不中道”,而這個則是“十無道論”。這十個無,加上前兩句,一共七句,七四二十八個字,其實就講這麼一件事——主、客之間不要有對立。用“無”來講就雙破,去來雙破、生滅雙破、動靜雙破、是非雙破、住往雙破,都是不讓你產生對立的情況。這十個代表一切法皆不對立,既不對立就該泯然無際,交融一體。“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但怕大家心迷,不了解我的本意。菩薩慈悲就是如此,已經交代過了,還得耳提麵命一番:“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假如不遵照我的教法修行,那我即使再住世也沒有用。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簡單說,即“不修善不造惡,斷見聞心無著”。說惠能沒讀書,實在令人難相信,這文學修飾多美啊!“兀兀、騰騰、寂寂、蕩蕩”,這兩個字兩個字不必解釋了,直接看後麵三個字比較快。為何說不修善呢?不要刻意,刻意修善就有“生”,不造惡就有“滅”了,因為有所選擇便有所執著,而選擇就是一種對立嘛!“我為什麼要修善?”此即為對立法,因為你要讓它生;“我要不造惡”,你要讓它滅嘛,依舊屬對立法。要如何不對立呢?“斷見聞,心無著”。前麵先提對立法,然後再說明如何不對立,即“斷見聞,心無著”。“斷見聞”意思就是不要以知見來立,因為你有知見去立善、惡,那就對立了。“心無著”,不執著,不有意識概念,否則即屬腦筋的活動,見聞、執著都屬腦筋的意識形態,依此難以成就。而頓教大乘不同於一般修學方式,它直接從根本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