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悟法傳衣(1)(1 / 3)

1.認識生命的智慧

【原文】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於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師良久複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釋講】

“時”,經文一開始就講到時間,這個作者很厲害,不多講,隻講“那個時候”。“大師至寶林”,大師就是六祖,他來到寶林。刺史韋璩跟一些官員上山來到寶林,“請師於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這是說明一個因緣。這韋刺史來請法,請六祖講大般若、大智度的法,那是一個緣。“師升座次”,“次”就是坐畢,也就是惠能上座以後。官員三十幾個,學者也有三十幾個,僧尼道俗乃修行人,僧尼是出家眾,道俗是在家眾,用我們的話來講,則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千餘人等”,這樣應該較文雅一點。“同時作禮,願聞法要”,他們都準備要聽法了。

這篇文章寫得好,既簡要又口語化、中國化,不像一般佛經那麼拗口。我們的佛經是第三種文化,怎麼說呢?三種文化指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中國佛教文化,而我稱佛經為第三種的中國佛教文化,乃因其文法不太像中國文法。譬如《妙法蓮華經》或《華嚴經》根本不是使用中國文法,有些印度倒裝句仍摻雜其中,但我們看久也習慣了,蠻能接受的,但是注意看它的思想,那個意境就是印度的意境,雖然文字是中國字,內容卻是印度的。所以我說它是第三種文化、第三種語言,既非中國的,也非印度的。而這部《六祖壇經》例外,這是中國的語言,同時也是中國的文法。

“大師告曰”,這裏敬稱為大師。順便一提,佛法中被稱為大師的“三師”,是哪三師呢?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是在戒壇上麵,戒師有三大師七小師,三大七小一共為十師,即“三師七證”,“七證”即是小師。有大師,相對的就有小師。現代人都愛幫自己打廣告,所以人人皆可自稱大師,這尚屬小事,甚至還喜歡變上人。廣告總是愈往上推似乎愈好,結果往往恭維得太過分了。

“大師良久複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能告訴我們“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後,就停住不講了。“良久”,過了很久,我想最少十分鍾以上。各位試試看,在尚未進入修定功夫時,靜靜坐下來十分鍾,一定會覺得十分鍾怎麼那麼久?這就是“良久”了,因為沒有靜下來,否則眼睛一眨,十分鍾就到了,因為心停止了。但在此處,眾人還有熱惱,思想一直浮現,所以會覺得很久。當然,我們不必在意有多久,總之,惠能要大家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才開示。

這也是一個修法,講此部經之前,即開經偈以後,大家靜坐一下,再進入那種狀況。所以我常常提醒諸位,在家做功課之前,先靜下來,然後提起惠能老師這句話:“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五分鍾、十分鍾過後再做功課。不但如此,做完功課以後再用五到十分鍾,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讓自己靜下來,如此日積月累,功夫就堅定了。一年沒境界,兩年一定會有收獲。然而,若是做一天功課,休息一個禮拜的話,你生生世世都要再來一次!這是做功課的要領。這個修行一定要體會總體的部分,細節的部分就靠個人發展了。

惠能說:“善知識!”這是稱讚各位,就像我們常說“各位道友”一樣。“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八字儼然已成佛家名言,受驚嚇時就念這一句,非常有效,可作避邪之用,至少也會得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加持。常念便會有悟入、悟處,即使不懂這句話,也要明其殊勝,而後常常念誦,常提起這個念頭。“菩提”是覺悟,覺悟的自性是本來清淨的。換句話說,覺悟的這個自性,是我們內在本來就存在且不受汙染的,但因無明的作用,所以忘失了。現在要揭去無明,可不是拿起刀槍對付,你隻要提起正念——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總有一天,鍋子裏的熱氣,一定會衝破這個無明鍋蓋,一定會出來!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是“本體”,就本體而言,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即是菩提自性的作用。換言之,“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是本覺,“但用此心”是始覺,“直了成佛”是圓覺。始覺即開始覺悟之意,直了成佛即是圓覺,圓滿究竟的覺悟。由此可見,我們本來具足的佛性是本來清淨的,但我們不知道,你必須去發掘它,故曰發心。初發心稱始覺,覺悟到有這個東西,那麼要成就、成佛就快了;相反的,若無法覺悟到此點,就不能成佛。佛性確實是本來具足的!

【活學活用】

“般若”是談智慧,為佛門的中心思想。假如有人問:“佛法或佛學的中心思想為何?”答“般若”二字大概沒錯,進一步是廣、狹定義的問題了。“般若”二字是梵音,即印度語音,不直接翻成中文,若勉強翻成中文的意思,可說是一種“智慧”,但這與一般所指的“聰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