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五輔(2)(2 / 3)

聖明君王的責任,在於加強農業,廢除無用行業,而後百姓才能富裕;在於挑選賢才,任用人才,而後才能治理百姓;在於減輕徭役賦稅,對百姓不要過於苛刻,以忠愛善待國民,而後才能親近他們。這三個方麵,是成就霸王之業必做的大事。做事要有根本,而仁義是最為重要的。如今,工匠雖然靈巧,可百姓卻仍感器用不足,是因為君主隻欣賞玩樂之物;農民雖然勤勞,可天下卻仍有人挨餓,是因為君主隻喜好珍怪之食;女人雖然善織,可天下卻仍有人受凍,是因為君主隻珍愛華美之服。因此,應該把寬鬆的衣帶裁細,把肥大的衣袖裁窄,把華美的服裝染色,把精雕的圖案削平,關卡隻稽查而不征賦,集市可存貨而不收稅。古代優良的工匠,從不賣弄智巧而製造玩樂器物,所以,遵紀守法的人從不製造那些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

活學活用

該篇開頭就論述爭取民心的重要性,認為古代聖明的君主得到天下,名垂史冊,是因為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而那些暴君身死國滅,是因為失去民心的緣故。怎樣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呢?篇中認為“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就是說,要想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最好的方法是給老百姓利益。《版法》篇中講“悅眾在愛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統治者隻有關心人民的生活,處處為人民的利益著想,才會獲得人民的支持擁戴,而如果隻知道壓榨百姓來滿足自己的私欲,那隻會失去民心,失去天下。

齊國是“春秋五霸”之首,也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和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並非一家人。春秋是“薑齊”,戰國是“田齊”。那麼薑氏的齊國怎麼到了田氏手裏呢?這還得從春秋初年說起。

春秋初年,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為了避免受到牽連,就逃奔到齊國。當時齊桓公在位。齊桓公想讓他為卿,公子完說自己是逃亡之人,不能夠擔任這麼高的職位,齊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這是陳氏(即田氏,古代陳田同音)立足於齊國的開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田氏與齊國公室的關係非常密切,受到了齊國國君的寵信。

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直到春秋末期,田氏家族的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個時候,社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齊國百姓對原來的統治日益不滿。田氏抓住時機,開始向以國君為首的貴族集團爭奪統治權力。在這場權力鬥爭中,誰能夠獲得民心,爭取到人民的支持,誰就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田氏的代表人物很清楚這個道理。

齊景公當政時期(前547~前490年),田乞任齊國大夫。他采用大鬥出、小鬥進的手段籠絡人心。原來齊國的量具是升、豆、區、釜、鍾,從升到釜是四進位製,由釜到鍾是十進位製,田乞另外製作了一套量具,從升到釜是五進位,從釜到鍾仍是十進位,這樣田家的家量就比齊國通行的公量大了許多。田家往外出借糧食時用家量,收回糧食時用公量,就是大鬥出,小鬥進。從田乞家裏借糧食,借得多,還得少,因此田乞深得民心,大量的老百姓歸附到他的門下,“歸之如流水”。田乞把依附於他的民眾變作“隱民”,不受國君控製。國相晏嬰敏銳地看到了田乞的做法會損害薑氏在齊國的統治地位,就多次勸告齊景公禁止田乞的這種做法,但齊景公不以為然,沒有聽從晏嬰的勸告。田氏的勢力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