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告誡人們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裏清楚地指出人們應按照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就應有所區別。青少年時期,由於發育不成熟,不能早婚,不能迷花戀蝶,沉迷於兒女之情。中醫曆來反對貪色縱欲,主張節欲以養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對“少之時,血氣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中年時,是氣剛任性、好勝善鬥的年齡,所以應平心靜氣,和諧寬容,“戒之在鬥”。老年時,體力已經虛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譽、地位和金錢。如果貪婪無度、挖空心思地謀取個人利益,就會大傷元氣,損身折壽。
將軍命名車前草
相傳,西漢有位馬武將軍,一次被敵人圍困在荒無人煙之處,時值暑日,又無水源,結果人和馬都腹脹如鼓,小便如血,滴瀝不盡。
一天,馬夫突然發現馬不尿血了,仔細觀察發現馬總是嚼食一種牛耳形的草,他猜想此草能治病,就拔了此草水煮後飲用,果然小便正常了。
馬夫稟報了將軍,將軍問馬夫這草哪裏有,馬夫用手一指:“車前就有。”將軍於是讓人馬食用此草,幾天後人馬均被治好了。從此,馬武將軍就把此草叫做車前草。
車前草的葉可止血,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治金瘡出血,車前葉搗敷之。”不僅是外傷出血,對尿血、鼻血亦有效,《外台秘要》雲:“治小便尿血,車前搗汁五合,空腹服。”《圖經本草》亦謂:“治鼻衄不止,生車前葉搗汁飲之,甚效。”
車前草的種子入藥,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味甘,性微寒,功能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清肝明目、化痰止咳,可用於治療水腫脹滿、熱淋澀痛、暑濕泄瀉、目赤腫痛、痰熱咳嗽等。
明代《名醫類案》中記載,宋代歐陽修有一次患暴瀉,便下如水,經名醫多方醫治,服藥無數,難以奏效。一日,歐陽夫人對他說:“街市上有人出售治療腹瀉的藥,三文錢一帖,據說很有效,偏方能治大病,何不買來試一試?”
歐陽修不太相信,夫人出於無奈,便暗派家人去市上將藥買回,又請名醫診治處方,然後謊稱是名醫所開之藥,讓歐陽修用米湯調服從市上買回的藥,想不到竟然一服而愈。求得其方,隻不過是一味車前子而已,每次用米湯送服二錢。
補腎之果話栗子
南北朝陶宏景記載,有位名叫周武的人,腰腳軟弱無力,不能行走,百藥無效。一天,朋友將他帶到栗樹下遊玩,他見栗子很好奇,便取出栗肉吃,越吃越覺得味道甜美,結果食數升便能起行。
栗子是補腎佳品,能補腎強腰膝、益氣厚腸胃。《本草綱目》中載:“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枚,頓愈。”《經驗方》中說:“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幹,每旦吃十餘個,再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
清代名醫黃宮繡說:“栗,腎之果也,味鹹性溫,體重而實,故能入腎補氣,凡人腎氣虧損而見腰腳軟弱,並胃氣不充而見腸鳴泄瀉,服此無不效。”
蘇東坡晚年患有腰腿痛,他經常食栗,久而久之,腰腿痛不治而愈,並寫出了“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的詩句。據說慈禧太後也愛吃栗子,每餐都吃些用栗子粉、麵粉、冰糖蒸製而成的栗子糕,既香甜可口,又補腎強腰。
栗子又稱河東飯,關於其來曆還有一段故事。相傳晉朝時,晉王曾率部隊追擊敵軍,由於糧食斷缺,眼看功虧一簣,這時晉王見到周圍山林上有許多成熟的栗子,於是命令士兵采摘山栗作糧,蒸煮為飯,這樣不僅充了饑,而且行軍所致的腰腿酸痛症狀也消失了,結果士氣大振,終於使這場戰爭大獲全勝。
腎藏精,這裏所說的“精”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後代的基本物質,包括男子的精液、女子的卵以及與生長發育有關的其他精微物質。
腎精屬於腎陰的範圍,腎氣屬於腎陽的範圍,精與氣對立而又統一。腎精的活動常以腎氣的形式表現出來。精足則氣盛,反之則氣衰。
腎有主管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雖然,水液代謝過程中,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肺氣可通調水道,三焦為水液運行的道路,膀胱能貯泄尿液,但調節水液、維持體液代謝平衡的,主要是腎中的陽氣。
此外,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與大腦的功能有關),其華在發;腎主納氣,腎氣充沛,納氣正常,才能使肺的氣道通暢,呼吸均勻;耳的聽覺有賴於腎的精氣充養,前後二陰(指尿道和肛門)大小便的排泄,也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
王勃與豆豉
《本草綱目》中說:“黑豆性平,作豉則溫,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韭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
豆豉,是用黃豆或黑豆經過蒸煮,冷卻後經過發酵、鹽漬、曬幹而成,處方名淡豆豉、香豆豉、炒豆豉,有解表除煩、透疹解毒之功。如用青蒿、桑葉蒸煮發酵,則其性寒,多用於治風熱感冒,熱病胸中煩悶之證;經麻黃、蘇葉蒸煮發酵,則性微溫,多用於治風寒感冒。
本品發汗力弱,用於發汗解表時,配伍荊芥、薄荷、生薑、蔥白等同用,療效更佳。相傳,王勃在為滕王閣作序的時候,與中藥豆豉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唐上元二年間,南昌都督閻某於重陽節為重修滕王閣完成而大宴賓客。這天,王勃恰好路過洪州,也被邀請而來。席間,閻都督展宣紙備筆墨,請其為滕王閣作序。